月下蝶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又?,造作时光,月下蝶影,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虽偶有意外,但绝对不会发生遗弃皇室血脉的事。”太子干咳一声:“有人在骗你。”

“不可能!”蓝衣太监斩钉截铁道:“她亲口跟我说过,不会错。”

“他?”裴济怀皱眉:“他是谁?”

蓝衣太监却没有理会裴济怀,他看着花琉璃:“因为你的存在,破坏了他们好几次计划,他们不会放过你的。”

花琉璃默然无语,她只是一个柔弱多病的美少女而已,跟她有什么关系?

“我从小被领养我的人毒打叫骂,在地上学狗爬哄他们全家开心。”蓝衣太监突然疯狂地低声笑起来:“七岁进宫,领班的老太监更是畜生不如。十岁那年,我因生辰年月与英王一样,高贵的贤妃娘娘便让我到英王身边伺候。这一切,都只是因为贤妃娘娘觉得,我的八字能为英王挡灾。”

“本宫是见你小小年纪,被老太监打骂,才找了个理由让你去我儿身边伺候。”贤妃差点被气笑:“我儿乃皇亲贵胄,有陛下的龙气护体,需要你一个小太监挡灾?”

“贤妃娘娘当然不会认下这种事。”蓝衣太监嘲讽笑道:“你这种女人,连抛弃子嗣都能做到,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

“既然这么不满意,当初你就该继续回到那个老太监身边。”贤妃脾气大,受不得别人冤枉:“何必留在我儿身边伺候?”

蓝衣顿了顿:“若不是留在英王身边,我又怎么会知道,你对另外一个儿子这么好?”

“本宫只有一个儿子。”贤妃冷着脸重申了一遍。

很快有人把蓝衣太监搜找到的东西,呈了上来,跟着一起过来的,还有两个御医。

这些东西里,有已经黯淡失色破碎的襁褓布料,有发黄的太医院脉案,还有一些与贤妃、英王有关的东西。

“你是疯子吗?”贤妃在里面看到一条自己无意间丢失的手帕:“本宫不是你的生母。”

“母亲不愿意认儿子便罢了。”蓝衣太监声音渐渐平静下来:“我这一生,生来被人厌弃,死时无人怜惜,只怪命不好。”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贤妃不是你的生母,你做下的这一切,会让你再也找不到亲生父母?”花琉璃往蓝衣太监面前走了几步,她的眼神里没有厌恶,也没有怜悯:“你在宫里这么多年,难道真的以为,田家与贤妃,能在后宫里,带走一个活生生的孩子?”

“当年两位后妃产子,宫中守卫森严。临翠宫李光是伺候贤妃娘娘还是能产的太医、稳婆、宫女就有几十人,你觉得抱走一个孩子,还不让其他人发现,可能吗?”

当时容妃与贤妃都想生下皇长子,肯定早就派人盯住彼此的寝宫。如果有这种事,最高兴的就是容妃,又怎么会帮着贤妃隐瞒?

蓝衣太监眼神变得慌乱起来,他疯狂地摇头:“我不信,你在骗我。”

“你既然能去太医院找到二十一年前的脉案,为何就不查一下,当年贤妃产子时,在临翠宫产房伺候的人员名单?”花琉璃眼神很干净,干净得让原本已经发疯的蓝衣太监,渐渐冷静下来。

“也许你潜意识里,知道贤妃不是你亲生母亲的。”花琉璃叹息:“可你的童年太苦了,你想要一个母亲,想要一个仇恨的对象,便听信了他人的误导,开始受他们的利用。”

“事实上,你若不是英王随侍,连被他们利用的价值都没有。”花琉璃怜悯地看着他:“你这一生太不容易了,告诉我们利用你的那个人是谁,我们帮你报仇。”

蓝衣太监愣神了片刻,随即冷笑:“福寿郡主以为我是三岁小孩子,会轻易上你的当?”

“陛下,这是二十一年前所有与贤妃娘娘有关的脉案。”太医把一叠发黄的脉案交给昌隆帝:“二十一年前,贤妃娘娘有孕三月时,脉象确实有双生之兆,可是由几位御医大人重新请脉以后,才发现脉象有误。关于这些请脉过程,太医院皆有记录。”

“这么多记录,你却只找到贤妃娘娘脉象疑似双生的脉案。”花琉璃扭头看着蓝衣太监:“你这一生,唯一怜悯过你的只有贤妃娘娘,而你却听信他人的谎言,试图毒害她的儿子。”

“我不信,我不信!”蓝衣太监疯了,他疯狂地看向贤妃:“母亲,母亲,我是你的孩子对不对?”

贤妃冷漠摇头:“本宫由始至终,只有姬明昊一个孩子。”

“那襁褓呢,这个襁褓呢!”蓝衣太监犹不放弃:“这个襁褓,只有皇子才能用。”

“这些布料,在二十二年前,由玳瑁使臣赠送。”赵三财道:“后来咱们大晋皇室虽然不再使用这种布料,玳瑁皇室却不曾断过,哄骗你的人若是有心,自然有办法取来这些布料。”

“玳瑁……”蓝衣太监喃喃自语:“我被骗了?”

“那我亲生父母是谁?!”他看向众人:“生下我,却又抛弃我的人是谁?”

没人能回答他。

此时在某个院子里,男人收到属下传来的消息。

“主公,计划失败了。”

男人眼神阴冷地盯着属下看了很久:“这次又是为什么?”

提到“又”这个字,他心情竟然神奇地平静了许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请把握好接吻的尺度

荔枝香近

锦鲤老婆你好甜

姚清河

被夺一切後她封神回归

卿浅

南风也曾入我怀

唐溪

我成了大明勳戚

无限循环

木香记

石头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