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二百八十五 闹剧简单结束,重生农家媳,小二园,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1981年,中国首次发行国库券,总金额40亿元,10年还本付息,年息4厘,自发行第6年起分5年作5次偿还本金。当时规定,国库券不得当作货币流通、不得自由买卖。
这是中国的国债第一次使用“国库券”的名字。新中国成立初期发行的国债,曾先后用过“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经济建设公债”。后来参考了国外,才把国债的名称确定为“国库券”。
当时,就国库券的偿还时间还引发了讨论:“有人说,偿还得太快不行啊,这几年经济缓不过来呀;10年吧,又怕太长,所以最后决定,从第六年还本付息,每年还五分之一,抽签。”
1981年的国库券发行手段,主要是借鉴了建国初期各类公债的经验,长偿债期、行政推销制、不允许流通。
唯一的不同点在于推销对象有所变化。建国初期的公债发行,面向城乡居民。而在1981年的时候,则主要是面向单位。原因就是当时各省反映,都说老百姓很穷,老百姓不容易买,所以定成单位买。
可是没想到,到发行的时候,地方又反映,有的老百姓也要买。
这让财政部措手不及,因为原先设想是针对单位,券面都设计成大额的,如1张10万元的,没有小额的。于是财政部赶紧让人民银行设计加印小面额的。结果,1981年国债计划发行40亿,实际完成48亿,其中有一千多万是老百姓买的。
第二年再发国债的时候,财政部就开始针对单位和个人分着卖了,也有了1元、10元、100元等多种面额。
但是,国库券的“热销”,仅仅在第一年出现。从1982年开始,“越卖越难”。
当时财政部在国债推销的时候,对下面都讲要“自愿量力,不要强行摊派”。但由于各单位都分配有任务,推销在实际操作中却变了味儿。
国家号召国营企业的职工购买国库券,上辈子江敏的丈夫就是其中一员,本来他们就不得老爷子的待机,日子过的紧巴巴的,可还是得在单位购买了不少国库券,不是他们觉悟高,因为当时单位硬是强行给扣下了,不买也不行,而且3年后才能兑换。
到了快兑换的时候,街上突然出现了一些人,说可以拿国库券兑换羊毛衫,江敏那时候着急用那笔钱,就和很多人赶去兑换。兑换的规则是很吃亏的,连本金的面值都不够。江敏那时候还是决定换,过不多久,到了兑换的时候,江敏才知道,国库券的利息很高,这次换的羊毛衫是亏了利息和部分本金的。这件事给江敏的印象太深刻了,所以她说什么也要多买国库券。这比存在银行里的利息还高呢!
伍代很发愁,本来他还打算扩大生产的规模呢!可是现在江敏把钱全占上了,只留下流动资金,和一些预留的存款,剩下的都没了国库券。算下来,江敏一共花了三十多万元去买国库券呢!幸好他们做的很隐秘,没有知道江敏买了这么多。万一有人知道了,说不上给按个什么罪名呢!
江敏算是大买主,其他的人,知道有人收购,虽然价格有点低,但也不是完全没有赚头,一些有门路的人,从供销社或者是厂家,弄来了不少生活日用品或者是必需品,让人们拿手里的国库券换,这样下来,他们才是得利最多的人。江敏是最大的本家,但是知道这件事情的人,不算多。尤其是那些当官的,一个个的精着呢,有好处拿,自然睁一只闭一只眼了,反正政策内的,谁也说不出来什么。
工人们的埋怨声还是有的,但是,江敏给他们开出了全额的工作,过年过节发东西,年终分红的时候,大家的眼睛都直了。谁还会为了这点小钱闹出什么问题来啊!就算有那样各色的,也没有办法,江敏的手段也不是没见识过,尤其是哪个伍代,杀人可是从来都是不见血的,收拾你一个人,让你去做脏活累活,不时的还表扬你!等你什么时候思想改造完毕了,你什么时候再回来。
江敏和伍代这样做,也是没办法,在这样复杂的单位就是这样,你得讲究策略,不能一本老直帐啊!
枪大出头鸟,她不能让自己站在台面上来。女人别太拔尖儿了,那没好果子吃,闷声不响的挣大钱才是真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