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颗雪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六十九节 不是不相信,而是真的没见识过这种技术,技艺天王,第三颗雪梨,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但这种思路他怎么想得出来?</p>
首先,必须‘碰巧’对中医有一定研究,其次,必须在数以万计的中药药方中,‘碰巧’浏览到了这一个试验,‘碰巧’记在心中,紧接着,‘碰巧’遇到王副组长的刁难。</p>
然后,则是突发奇想的,将‘柿蒂纹’与碰巧浏览过的中医知识联系到一起,从而推翻别人的考证……</p>
这不是巧合了,而是博览群书、举一反三的必然!</p>
秦淮在文物修复组呆着。</p>
“秦先生,您来掌掌眼,这个青铜炉是真是假?”</p>
秦淮挑了挑眉,他有些头疼,这些组员提出的问题都特别刁钻,而且秦淮并不是全能,有些东西他自然懂,有些确实是爱莫能助。</p>
这并不丢脸,秦淮一直很坦然。</p>
可十几位组员,对于秦淮不懂的,却会选择性忽略,而一旦秦淮有哪一个懂,那就突然狂舔,让秦淮极其郁闷。</p>
不由分说。</p>
一尊小铜炉就摆在了秦淮眼前。</p>
那是一尊宣德炉,广腹短足,棠梨色,包浆温润,古朴有趣,有一种萌萌的即视感。</p>
哪怕是秦淮第一眼看,也觉得美艳不可方物,俨然真品。</p>
但仔细一想,却又不是。</p>
然而,再想要挑刺,顿时哑口无言。</p>
秦淮皱着眉。</p>
“秦先生,我们也不知道真假,您不要误会,我们只是想让您判定,请勿被我们影响到了,从而导致您陷入位置。”</p>
王副组长立刻说了一句。</p>
刚才先入为主的教训让他记忆深刻。</p>
此时看秦淮皱眉,生怕秦淮被误导。</p>
“嗯……”</p>
秦淮抚摸着宣德炉,仔细品鉴。</p>
不可否认,古人仿造确实有一手,当秦淮想起一份仿造技艺时,冷不丁感慨万千。</p>
“秦先生有见解了?”</p>
十几位组员眼前一亮,准备洗耳恭听。</p>
“我们知道,铜炉包浆的天然方法是,每日用沉香或檀香熏燃,日积月累,烟气熏染炉体,香油附着炉身,再经过人手盘玩,自然而然地获得温润的光泽。是以,一尊铜炉的包浆,完全可以断定出铜炉的真实年份,制造工艺,制造年代,甚至是熏的何种香。熏了多少年……”</p>
十几位组员连连点头,是的,是有这种说法。</p>
正如木刻、玉雕需日日把玩以形成包浆,铜炉也需要常年‘火养’。</p>
在温火的烘烤之下,铜炉的皮壳也会慢慢发生变化,变得越来越温润,越来越耐看。</p>
这是一个缓慢渐变的过程。</p>
这也是铜炉珍贵的一个原因。</p>
被火养出完美包浆的铜炉,价格与普通铜炉是不可同日而语的!</p>
“虽说包浆需要慢慢温养,但也有一种奇特的速成方式。</p>
我记得王世襄在《漫话铜炉》曾记录:王父的好友赵李卿先生,曾将新淘到的一具蚰耳炉浸入杏干水煮一昼夜,去除表面污垢,随后把烧红的炭或煤块夹入炉中,或把炉放在炉子顶面上烤,一夜烧成润泽无瑕的棠梨色!”</p>
有吗?</p>
十几位学者面面相觑。</p>
抱歉,恕他们孤陋寡闻,真没听说过这种方法。</p>
闻所未闻,见所未见!</p>
“我去翻一下这本书。”</p>
王副组长都不知道该如何舔了,毕竟他压根不知道这种方式啊。</p>
过来一段时间,王副组长拿着文件过来了,他是打印下来的。</p>
上面确实有一段,但只是随笔提及,占据的篇幅不多。</p>
于是……</p>
一群学者眼巴巴的望着秦淮。</p>
不是他们不信,而是,真的没有见识过这种技术。</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