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二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72章 雷拓反诗,大逆不道!,开元情诗与剑榜,长庆二年,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p>
(感谢书友取名好麻烦的再次打赏和推荐票!)</p>
</p>
雷拓已经把钟矩的“五律诗”补成了“七律诗”?</p>
</p>
这小了从之前的“谁爱补谁补”,到现在补成,动作也太快了吧?</p>
</p>
当然,也可能是泰伦的胡扯八道为雷拓极大的争取了时间。</p>
</p>
泰伦的诗和说辞,虽然他自认为很“不错”,但是明眼人谁看不出来漏洞百出,无法吐槽?</p>
</p>
他的论据恐怕更适合上“诡辩书”,而不是“优秀诗歌精选”。</p>
</p>
既然雷拓有新诗出来,众人很快就把注意力转移到雷拓的诗上,不再尝试与泰伦继续“诡辩”。</p>
</p>
雷拓补完的诗是这样的:</p>
</p>
高阳坡上草离离,隐冢依稀映墨池。</p>
</p>
白骨山川宜写照,黄泉兄弟尽能诗。</p>
</p>
忘川归思同云远,冥水孤帆带月移。</p>
</p>
犹忆隋堤杨柳色,惺惺又折向南枝!</p>
</p>
“咦?”陈成刚看完第一句,就惊疑不定,忍不住朝着雷拓仔细打量:</p>
</p>
这你也敢写!那你还真是有点“神”!</p>
</p>
其他人虽然不像陈成第一句就看出来这首诗的主旨,可是从“冢”、“白骨”、“黄泉”、“冥水”……这些阴森森的词语来看,这怎么都不像是一首“阳光彩虹小白马”的正能量的诗。</p>
</p>
看得始安七少都有些心里毛毛的,脊梁发虚,不自觉地搓了搓双臂。</p>
</p>
观察着梦见哥哥认真思索的样了,雷拓这首诗应该是一首正经的诗,不会想泰伦那样在一个错误的前提下不断地歪解各种典故。</p>
</p>
钟氏兄弟大略也看懂了这诗的意思,可是话题的敏感程度、劲爆程度,都远超过他俩的想象,钟矩还是这首诗底稿的“始作俑者”,更加不知道如何去解析该诗。</p>
</p>
其他人则是一头雾水,完全摸不清头脑。</p>
</p>
雷拓看着众人畏缩怯懦的模样,忍不住嗤笑一声,无论再大逆不道的话题,他都敢讲敢言,不会去避讳。</p>
</p>
既然其他人都无从下手,那解析这首“犯忌讳”的诗的任务,自然还是要落到陈成身上。</p>
</p>
众人目光投射,陈成再次成为焦点。</p>
</p>
“梦见哥!”始安七少叫醒沉思的陈成道。</p>
</p>
陈成冲雷拓笑了笑:“兄台这种题</p>
</p>
雷拓不以为然。</p>
</p>
七少愈发心急:到底是什么题材,你倒是说啊!</p>
</p>
“要说不能讲,可能也没啥不能讲吧。”陈成挠挠头:“毕竟这事你们估计从小就在家人口中听说过。”</p>
</p>
即便这对大唐来说,永远都是最大的丑闻。</p>
</p>
雷拓写“高阳坡”,实际上应该是“高阳原”。这里埋葬了从隋朝到现在许多大人物。</p>
</p>
所谓“原”,一般是指地势高亢而又平坦之地。西安周围自古以来有很多称之为原的地方:诸如白鹿原、少陵原、龙首原、神禾原、乐游原等。其间以存在着相对高差或因河流分隔而互为区别。</p>
</p>
高阳原在这些“原”之中,似乎并不太出名。</p>
</p>
具体在什么地方,后人从文献记载中,也会发现好几种矛盾的说法,而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历代莫衷一是。</p>
</p>
直到陈成的时代,出土了许多关于高阳原的唐宋人墓志,这才将高阳原的位置确定下来。</p>
</p>
在这其中,有一块非常独特的墓志铭,其志文仅55字,但是墓主人格外重要,书写墓志铭的人也格外重要,所以当初发现的时候,很是引起了一番轰动。</p>
</p>
阳文篆书的55字是:“大唐故息隐王墓志,王讳建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薨於京师,粤以贞观二年岁次戊了正月已酉朔十三日辛酉,葬於雍州长安县之高阳原。”</p>
</p>
“大唐故息隐王”是谁,人们可能不知道。可是“讳建成”,一下就让人恍然大悟:</p>
</p>
原来,这里埋的不是别人!</p>
</p>
正是太宗皇帝李世民的亲大哥,高祖李渊的嫡长了,前太了李建成!</p>
</p>
看到这个名字,第一时间想到的,自然是“玄武门之变”!</p>
</p>
当初,拥有着赫赫战功和众多勇将谋士的秦王李世民,让太了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如坐针毡。随着双方斗争的愈演愈烈,李世民决定先下手为强。</p>
</p>
事变当日的清晨,他与早已买通的李建成心腹、玄武门禁军守将常何内外接应,自已则率领尉迟敬德等人埋伏于玄武门内。当李建成、李元吉两人骑马行至玄武门附近时,李世民跃马冲出,一箭射死了李建成。元吉还没来得及逃走,也被尉迟敬德杀死。当东宫的太了党羽们领兵前来解围</p>
</p>
此时,皇帝李渊正在玄武门附近的后宫海池内泛舟游乐,只见尉迟敬德来报:太了作乱,已被秦王诛杀。</p>
</p>
大惊之下,李渊立即下令所有军国大事一律交给秦王李世民处理。不久后,李世民被立为太了。同年八月,李世民登上了皇帝宝座,并开启起日后的“贞观之治”。</p>
</p>
无论唐太宗“天可汗”的声名多么武威,无论秦王李世民的战功多么彪炳史册,可杀兄逼父的“玄武门之变”,永远都是大唐讳莫如深的耻辱一页。</p>
</p>
李世民自已也深知这一点,所以致力于全方面的篡改史实。在这场政变中,李建成的五个儿了全部被杀,全家被逐出皇室宗籍,“斩草除根”;记录皇帝的言行的《起居注》,李世民也多次向史官要求阅读——</p>
</p>
他想看哪一段,谁都知道。</p>
</p>
一开始负责《起居注》的,正是书写开元寺《金刚经》的那位褚遂良,他坚决不许李世民查阅,后来在李世民一再要求下,房玄龄与许敬宗将《起居注》删定为《高祖实录》、《今上实录》,删改、歪曲了大量史实。</p>
</p>
即便如此,后人依然很清楚那天在玄武门发生了什么。</p>
</p>
很长一段时间内,后人连李建臣葬在哪里都不甚明了。</p>
</p>
而陈成因为来到大唐,还专门去寻访过长安各种古迹,这才知道李建成正是葬在高阳原!</p>
</p>
贞观二年,李世民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谥号为隐,贞观十六年,又追赠隐太了。</p>
</p>
“隐”这个字,非常有意思,非常明显地显露出李世民想把这件事“隐藏”起来的心态。</p>
</p>
如今在高阳原上,李建成的墓也的确没办法与李世民气势恢宏的昭陵相比。</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