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洛下学宫
见月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18章 洛下学宫,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见月明,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你说这医学院地址放在哪里好?”</p>
马皇后心下莞尔,顺着他的话说道:</p>
“自然是放在洛下书院旁边,景恪圈那么大一块地,不就是这个目的吗。”</p>
朱元璋疑惑的道:“什么目的?”</p>
马皇后无语的道:“他要在那里建立一座稷下学宫……不,是属于大明的洛下学宫。”</p>
朱元璋不信的道:“就凭洛下书院那小猫两三只?”</p>
马皇后白了他一眼,道:“那两三只小猫是种子,是理科的种子,现在又多了一座医学院。”</p>
“只要他开口,李百室马上就会在那里创建一座法学院。”</p>
朱元璋的想法产生了动摇,但还是怀疑的道:</p>
“儒家才是治世的学问,他想要建立学宫,总不能将儒家排除在外吧?”</p>
“以他和儒家的关系,恐怕很难找到大儒在那里建立书院吧?”</p>
马皇后说道:“你忘了方孝孺了?现在他可是朝鲜王国的文学大宗师。”</p>
朝鲜王国建立后,方孝孺为了教化当地百姓,自愿留了下来。</p>
后来召集了一批当地大学者编撰辽东史,期间自然而然的开始宣扬自己的学问。</p>
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学问,不是理学。</p>
因为得到了朝廷的支持,他的学问已经和理学鼎足而立,成为朝鲜王国的显学。</p>
而他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开宗立派大宗师。</p>
关键学习他的学问的,基本都是年轻人。</p>
还坚持理学的,基本都是老一辈,他们的思想已经定型很难改变。</p>
这也意味着,不久的将来方学必然会取代理学,成为朝鲜王国唯一的显学。</p>
而且谁都知道,方孝孺肯定不是屈居一隅的人,将来必然会重回大明宣扬自己的学问。</p>
宣扬自己的学问最好的办法是什么?</p>
一,创办书院,广收门徒传授学问。</p>
二,游说皇帝,获得皇权支持啥都有了。</p>
陈景恪的洛下书院,就在洛阳城西边,处在伊洛二水之间的土地上。</p>
水路、陆路都可以直通洛阳城,非常的方便。</p>
既避开了洛阳城的喧闹,又能享受到京畿带来的便利。</p>
关键靠近陈景恪,可以通过他接触到皇帝等权力核心层。</p>
而且方孝孺的思想,本就是受他影响形成的,天然就可以获得他的帮助。</p>
以陈景恪对皇帝、太子、太孙的影响力,说服他基本就等于说服了皇帝祖孙三人。</p>
所以仔细算起来,这里还真就是最适合方孝孺开办书院的地方。</p>
而有了方孝孺,洛下学宫的短板就得到了弥补。</p>
想通了这一切,朱元璋不禁摇头叹道:</p>
“这小子……算的太远了。”</p>
马皇后笑道:“你啊,就是被他给唬住了,总觉得一切都是他计划好的,可世上哪有那么聪明的人。”</p>
“你仔细想想,他是不是一直在调整自己的计划。”</p>
朱元璋一脸懵逼:“这个……有吗?”</p>
马皇后:“……”</p>
“我忘了你看不懂他的变革了……司法独立这个你应该看到了吧?”</p>
朱元璋恍然大悟:“是了是了,他以为将司法权从行政权里剥离出来,就能削弱儒家。”</p>
“却忽略了,律法的根基是儒家思想确立的,不改变这一点是无法真正让司法独立的。”</p>
“这一点他确实失误了。”</p>
马皇后继续说道:“同理,当年他引导方孝孺背叛理学,可能就是单纯想分裂儒家。”</p>
“至于怎么分裂,后续如何发展,他自己也没有具体的计划。”</p>
“而且他对方孝孺也是放养,除了偶尔提点几句,基本没有给予太多干涉。”</p>
“与其说他是处心积虑,不如说是随手布下的一枚闲棋。”</p>
“当初他也没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局面。”</p>
朱元璋连连点头,说道:“是极是极,这小子最喜欢布闲棋,说不定啥时候就能用到了。”</p>
“现在来看,方孝孺这枚闲棋也下的妙啊。”</p>
马皇后说道:“下的棋多了,总能出现几步妙棋。”</p>
“不过方孝孺的事情只是我的推测,具体如何还要看他回来后的作为。”</p>
朱元璋反倒比她更加肯定:“就算不中也差的不远,方孝孺的学问确实与理学大相庭径。”</p>
“他运气也好,正常来说,新学说的出现会遭到旧学说的打压。”</p>
“而他恰好赶上大明重立朝鲜王国,当地人心动荡,大大削弱了宣扬学问的阻力。”</p>
“之后又主导了辽东史的编撰工作,占据了大义名分……”</p>
“这次他回来,必然不是一个人,而是带着徒子徒孙一起。”</p>
“有了这些人的支持,理学想要打压他就更加困难了。”</p>
“陈景恪利用他分裂儒家的目的,已经可以视作成功了。”</p>
马皇后颔首道:“确实已经达成了,但仅仅是分裂儒家还不够。”</p>
“景恪有更深的的图谋,方孝孺的思想是否符合他的要求,还不好说呢。”</p>
朱元璋笑着说道:“那就是他……诶?不对啊。”</p>
“选择什么思想,那不是皇帝的事情吗,怎么要看陈景恪的意思了?”</p>
马皇后白了他一眼,没好气的道:“那要不你来选?”</p>
朱元璋讪笑道:“咱还是算了……他选就他选吧,反正不论他选啥,都要先说服标儿才行。”</p>
马皇后说道:“就是这个理,你以为汉武帝就懂儒学吗?”</p>
“不,他只是知道儒学能满足他的需求。”</p>
“皇帝不需要事事都懂,只需要在别人把工具放在他面前的时候,知道选哪一把就可以了。”</p>
朱元璋认同的道:“妹子你说的对,咱不需要比陈景恪更懂治国。”</p>
“咱只要知道他的改革对大明有利就可以了。”</p>
——</p>
时间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八月份,八百里加急战报可谓是一日一封。</p>
汇报的内容只有一条,晋王和燕王走到哪里了。</p>
八月十日,两位亲王的大军准时出现在洛阳城外。</p>
朱标率领文武百官出城三十里迎接,洛阳城有十余万百姓主动来参加迎接仪式。</p>
道路两侧可以说人山人海。</p>
朱雄英和陈景恪自然也要随行。</p>
迎接的过程这里不再赘述,总之在百姓山呼‘万胜’声中,大军进入洛阳城。</p>
之后就是献俘仪式,告诉苍天和祖宗,我们又打了胜仗。</p>
最后就是盛大的宴会。</p>
这些都略过不提,等仪式结束,一家子终于可以坐在一起谈论大事了。</p>
陈景恪自然也被特许参加。</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