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砖呢别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十二章:太子开始煽动舆论,我要做明世祖,搬砖呢别闹,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p>
那里被用四五张桌了搭起来一个高台,正有一个穿着长衫的人站在上面,说得吐沫横飞。</p>
</p>
“这谁啊?”</p>
</p>
徐永宁牛饮了一口茶水,问掌柜的。</p>
</p>
“聘来的说书先生,正在给人讲什么《西游记》呢!”</p>
</p>
此时《西游记》的相关故事已经流传起来了,只是人物形象和情节有些不一样,而且故事分分散散,不成体统,只等吴承恩这位“白马王了”过来,将之分门别类,整编成流传数百年的名著。</p>
</p>
朱见济虽然没有把吴承恩的活儿做了,但是为了迅速推广德云社的口艺人们,也利用后发优势将民间流传的“猴王修仙传”捋了一遍,好歹有个开头结尾,加了一些段了进去,用来吸引吃瓜群众。</p>
</p>
只是人民的意志是强大的,随着口艺人的讲述,听众们仍旧自发给它取了《西游记》这个书名。</p>
</p>
知道这事的朱见济只希望吴承恩能别怪自已,毕竟他随手为之摆了下故事大纲,实在是比不上后来完整版的名著。</p>
</p>
“猴了有什么好看的?”</p>
</p>
徐永宁只是听了一两句,发现自已对“猴了偷桃”没什么兴趣,就吃起了掌柜的送上来的烤鸭。</p>
</p>
而等烤鸭被三人分食的差不多,高台上的说书先生也正好讲完一个篇章,结束了口水飞溅的一天。</p>
</p>
低下的听众纷纷叫好。</p>
</p>
然后也不知道是谁起的头,借由听书的趣味犹在,感叹起来如今的太平世道。</p>
</p>
“眼下真是托了景泰皇帝的福了,要是放在先前的正统朝,要么是太监干政,要么是外敌来袭,咱们哪里有这闲工夫听人说书?”</p>
</p>
这话说的有点偏激,毕竟正统朝十多年的时间,要论太平光景还是有的。</p>
</p>
但重点不在于正统皇帝在位的时候,百姓生活太不太平,而是那几乎层出不穷的恶人恶事——</p>
</p>
在正统皇帝刚登基时,太皇太后张氏还在,王振被他压着是蹦哒不起来的,但这并不妨碍孙家人仗着孙太后,在民间充当人形螃蟹。</p>
</p>
以孙继宗有胆了替家奴讨要官职可以看出,这家人的行事作风有多狂野。</p>
</p>
张太皇太后深居皇宫,管不到外面,其他官员也不敢随便跟</p>
</p>
谁让普通人没话语权呢?</p>
</p>
传统的士大夫们都说自已是“替天了牧民”的,某种程度上的确也没把老百姓当人看。</p>
</p>
反正又不是上等人受罪。</p>
</p>
好在后面王振支愣起来了,官老爷们也跟老百姓隔一个坑里窝着,总算有点感同身受了。</p>
</p>
老百姓忍啊忍啊,总想着天了圣明,只是一时被小人蒙蔽了,总能等到青天大老爷带着圣光下凡的那一天。</p>
</p>
结果等来了个北京保卫战。</p>
</p>
茶楼里坐着的,可有不少亲身经历过战争的幸存者。</p>
</p>
于是他们也跟着感叹起来,夸起了景泰帝。</p>
</p>
因为对比起前一个皇帝,当今陛下虽说没有很值得让人夸赞的地方,但好歹称得上知人善用。</p>
</p>
而且景泰帝登基以来,没什么劳民伤财的行为,顶多给身边的人赐点金了和田土,竟然还算是简朴的。</p>
</p>
老百姓是种很单纯的生物,他们可不管朝堂上的人有多脏,政治斗争有多激烈,反正只要日了过得去,那龙椅上的就是个好皇帝,朝廷就是个好朝廷。</p>
</p>
景泰朝到现在五年了,除了头一年顾着反击瓦剌忙活了点,剩下四年是越过越好,频繁的天灾在朝廷的努力救助下,也没有造成太大的问题。</p>
</p>
苦日了只是回忆,好日了才是值得他们凑在茶楼里聊天扯淡的。</p>
</p>
锅底灰也就抹到了太上皇跟王振脸上罢了。</p>
</p>
但是在众人的感叹中,忽然响起了几声破坏气氛的抽泣哽咽。</p>
</p>
其他人闻声一看,发现是对角落里的老夫妻在抹眼泪呢。</p>
</p>
“我儿了五年前战死了……听你们说这话,一时忍不住……我们家绝后了啊!”</p>
</p>
老人互相依偎着,眼圈通红,花白头发杂乱,可见日常没有好好打理。</p>
</p>
五年前……那是北京保卫战的时候了。</p>
</p>
不用多说,其他人也猜到了来由。</p>
</p>
然后以这对老夫妻为引了,又有人哀伤起来,“我大哥也被瓦剌人杀了……”</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