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砖呢别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3章:太学生下乡运动,我要做明世祖,搬砖呢别闹,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sript><sript>
眼下大明走在正轨上,除了老天爷不给面子,每年都喜欢弄几场天灾出来祸害人外,朱见济自我感觉,是符合一个正常王朝发展规矩的。
按照前面历朝历代的经验,一个政权建立后的七八十年左右,当迎来一个盛世。
因为大多王朝开国之初,政治清明,一路打拼上位的君臣脑子也清楚,能力强大,很容易就能安抚住从战争泥潭里走出来的百姓。
休养生息、劝课农桑、积蓄国力……这是立国时期的主要基调。
等到二代三代皇帝上位,一边继承先帝政策,一边做出些许调整,国家就能迎来一个迅速发展的“治世”了。
就像大明朝的“仁宣之治”,还有汉朝的“文景之治”,本就是抚民政策推行几十年后,厚积薄发的成果。
而经历过如此的几十年后,应该是要更上一层楼,铸就巅峰辉煌,以成“盛世”的。
毕竟“治世”只是说明国家情况稳定,百姓没有大面积的受灾,挣扎在痛苦中罢了,在对外方面,可能还会存在着强大的竞争对手。
如大明的蒙古,汉朝的匈奴。
而“盛世”却是意味着经济文化和国力都到达了高峰,同时也击败了敌人,成为了该国所在文明范围内的中心。
以此类推,大明朝的盛世本应该在二十多年前就到了。
但这不是天降奇才朱祁镇了嘛!
那一大波见了鬼的操作,直接把朱见济这个大伯送上了历史帝王的倒数位置,保二争一,蔑视赵家三姐妹。
后面光是为了收拾他留下的烂摊子,就献祭了朱见济他爹和不少老臣子。
到了如今,这个属于“明朝”的盛世,也该到来了!
不过朱见济是个很注重实际的统治者。
“乾圣”可以有盛世,
可鞑清的“康雍乾”也有盛世啊!
他绝对不能让自己放松下来,沉浸在天下太平,没有爆发大规模起义和人口增长的快感里,最后让他的盛世也变成“吃糠喝稀”的样子。
天下兴亡反复多少次,可老百姓的日子差不多只保留在一个水平线上,还是在受苦。
朱见济和一些地方的农会管理者有书信往来,是知道此时农民情况的。
虽然集中生产让他们少了很多负担,可下面人还是希望朝廷能给自己多贷一些粮款和农具,以便度过荒年。
人,是很难胜天的。
更何况是在小冰河期里面。
这对于朱见济来说,想要缔造一个他心目中的“盛世”,难度自然比前人更高,要花费的精力也就更多。
而当务之急的,就是保障农业问题。
老天爷靠不住,他们就只能尽力而为的去调和水土。
广修水利,发展交通是极有必要的。
所以朱见济对朝廷机构进行了调整。
“以后专人专事,检查起来也方便。”
权责不明,是懒政怠政的一大因素。
毕竟不能确定这事责任在于我,那皮球就能随便踢,跟击鼓传花似的,随机找人背锅。
去年徐有贞为了讨好朱见济这个大领导,派了自己手下去地方查探基建情况,发现问题后,就遇到过这种情况。
气得朱见济直接把人给撸了,随后下定决心再搭一个班子出来。
这并不算“冗官”。
起码李贤他们也是赞同这事的。
只要有过实际的工作经验,有脑子的都会明白真正专家的能力有多重要。
“至于任职的人……就去工科院里面找,学了几年出来,总有人才能胜任吧?”
朱见济想着他手底下的人才储备,觉得各种局子建立起来后,应该不会出现空荡荡无人主事的情况。
“臣等遵旨!”
内阁诸臣齐声答道,继续去帮朱见济完善这些新机构的搭建工作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