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短篇小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简单的生活,一语短篇小说,一语短篇小说,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一个乞丐男人无意中捡到一盏阿拉登神灯,没想到小手一托,真的出现了神兵。
神兵说能实现他三个愿望,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他许下了第一个愿望:“要两米半的铜线。”
随着神灯小手一拍,天空果真掉下了两米半的铜线。随后他就在废品回收站换到了250块钱,而神灯建议他愿望可以往大的想,不要担心他没办法实现。
于是他许下了第二个愿望:“我要五米长的铜线。”神灯心想这小伙没救了,但他还是送给他五米长的铜线,这回老六从废品站换到了500块钱。
此时神灯也看不下去了,他让老六看看身后那些疾苦的百姓,如果他认真的许下第三个愿望,说不定人类的命运会因他改变。这一次,老六似乎也明白了神灯的用心良苦,于是所有人都获得了一捆十米长的铜线,大家来到废品站排队回收,而这其乐融融的样子也让老六倍感欣慰。
或许在我们眼中,老六是可笑的,但在他的认知里,铜线就是他的一切,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我曾经在网站上连载过一部小说,写到中间的时候我才发现其中有一个巨大的情节漏洞,于是发了出来和读者们讨论,然而,让人意外的是,他们居然都没注意到——即使在我看来这个漏洞大到足以影响阅读。
生活中也是这样,有很多你自己十分在意的事情,或许你身边的人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也正符合心理学上所说的“聚光灯效应”。
美国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托马斯·吉洛维奇和威廉姆斯学院心理学教授肯尼斯·萨维斯基在1999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了“聚光灯效应”。在一次研究中,这两位心理学家要求一些参与者穿上特殊的T恤,这些衣服上都印有一位在大学生群体中声名存疑的歌手形象。
在属于自己的一段测试时间里,每一位穿特殊T恤的参与者都被要求在一名实验工作人员的陪伴下敲开一个房间的门并进入房间,而房间里已经有4-6名身着正式服装的参与者在填写问卷。
在穿特殊T恤的参与者离开房间后,工作人员会询问穿T恤者认为有多少人注意到了他的衣服,然后询问其他参与者是否注意到后进门的人衣服上有什么图案。结果显示:实际注意到穿T恤者衣服图案的人数远少于穿T恤者自己的预估:穿T恤者给出的数字超过一半,但实际报告注意到图案的其他参与者数量仅占总数的约十分之一。
在另一次实验中,两位心理学家要求一些参与者预测他们在某些特殊场合下的外貌与平时的外貌特征是否会被他人进行比较,会被怎样评价。汇总答案后发现,对那些认为自己的外表特征被别人发现的人来说,别人实际上并不那么容易真正区分他们在特殊场合下的外貌特征和他们平时的外貌特征。
根据多项实验的结果,吉洛维奇和萨维斯基得出结论:人们总是倾向于高估旁人对自己行为举止、外貌特征乃至长期行为规律等的关注程度。
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基于自己的想法,放大甚至凭空臆造他人的关注,就好像人群之中只有自己的头上有个聚光灯,能将自己照得比其他人更亮,而大家都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更亮的地方似的。
我还上学的时候,每当在课堂上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时都会万分紧张。因此,我站起来的时候一定要先拉一拉自己的衣摆,以求仪容仪表看上去更得体一些——好像不这么做的话就会有人笑话我衣服皱了或举止不得体。
有那么几次,我可能是声音过分嘶哑,可能是说错了某个字,又或是因为太过激动把口水喷了出来。当时,我的第一反应都是:“天哪,我在所有人面前出丑了,他们会怎么看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