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砍刀诗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十八集 五伦治蜀,华夏真相集,背砍刀诗人,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于是中国始传佛教,图画诸佛形象。此后各地都建有寺院,皆以白马为名。
楚王刘英奉黄缣、白纨诣见国相,要求奉送缣帛,以赎愆罪。国相上奏天子,刘庄诏令还其缣帛,以助伊蒲塞、沙门盛馔。此为中国人崇信佛教,著录之始。
公元69年,永平十二年。汉明帝下诏,升迁第五伦为蜀郡太守。
字幕: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郡长陵县人,齐国田氏后代。个性耿介,重视义气。新莽末年,盗贼四起,宗族乡亲争附第五伦。
镜头闪回,新莽末年。
第五伦因见天下大乱,于是聚集宗族乡亲,在长陵县险要之处修筑堡垒。贼人来后,便率众引弓持矛,坚守自卫。
此后有铜马、赤眉军数十部陆续前来围攻,俱都无法攻克。郡尹鲜于褒欣赏第五伦才干过人,于是征聘入郡,命为属吏。
第五伦后任乡里啬夫,均平徭役,调解怨忿,甚得乡里欢心。因自卑啬夫职微,其后便带家人迁居河东郡,改名变姓,自称王伯齐,意谓祖上曾为齐王,并为春秋之霸之意。
迁居河东之后,王伯齐为宗族生计,常以驼马载盐,贩于太原、上党等地。商团所过之处,凡离开宿营之地,都将畜粪打扫干净方去,人都称为有道之士。
鲜于褒闻之,乃亲笔作书,将王伯齐推荐给京兆尹阎兴,盛称其才。
当时长安铸钱官吏多耍奸弄巧,阎兴遂命王伯齐为督铸钱掾,管理长安市场。
王伯齐统一衡器,纠正斗斛,市场弄虚作假欺骗买主之事遂绝,百姓欢悦叹服。因每读光武帝诏书,常叹息道:此乃圣明君主,我若得能拜见一面,便可为本郡解决大事。
同僚闻而笑道:先生连州将都无法说服,怎能说动万乘君王哉
王伯齐叹道:是因未遇知己,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故也。
弹指一挥间,二十余年光阴已过。建武二十七年,王伯齐被郡中举为孝廉。
光武帝亲自召见诸孝廉,深感王伯齐与众不同;闻说其便是当年据坞自保,屡败赤眉及铜马军之第五伦,由是命复原名,补任淮阳国医工长,随淮阳王刘延到其封国。
两年之后,第五伦随从淮阳王至京,趁天子接见之机,对奏为政之道。
刘秀大悦,与第五伦一直谈到天黑。因见第五伦禀性耿介,出言无忌,便与其玩笑道:我闻爱卿年轻时曾殴打岳父,且不让兄长一起吃饭,可有此事乎
第五伦正色答道:此乃谬传,陛下休信。臣三次娶妻,皆无岳父在世。少年时曾遭饥荒之苦,实在不敢随便请人吃饭,并非不容于兄长也。
刘秀大笑,几乎喷饭。翌日便任命第五伦为扶夷县长,还未到任,又升为会稽太守。
第五伦身为二千石高级官员,仍亲自锄草喂马,妻子亦亲自下炊作饭。所得俸禄,只留下一个月口粮,其余都低价卖给贫苦百姓。
会稽风俗,多滥设祀庙,喜欢占卜,民众常杀牛祭神,百姓财产因此困乏。彼地凡有食用祭祀牛肉者,发病将死时,必先作牛鸣之声;先后几任郡守,都不敢禁止杀牛祭祀。
第五伦到任以后,给各属县发布文书,晓谕百姓:凡巫祝依托鬼神,以诈术恐吓愚民者,都要捉拿问罪;胡乱杀牛者,所属官吏都须处罚。
由是民众恐惧,巫祝诅咒。但以后巫祝及杀牛祭神之事便逐渐绝灭,百姓得以安定。
永平五年,第五伦因触犯法令,被征召入朝问罪。
郡中老少百姓攀住车辕,拉扯马辔,啼哭跟随,至车驾每天只能前行数里,无法赶路。第五伦便佯住亭舍,暗中乘船离去。众人知道后,又都前来追赶。
及至京师洛阳,第五伦被送到廷尉,官民到京城上书求情者有千余人。
当时汉明帝正审理梁松飞书诽谤朝廷之案,朝中权贵也有多人为梁松申冤。明帝深为不安,遂下诏给公车司马令,命休再接收为梁松及第五伦申诉上书。
其后梁松下狱死,明帝巡查廷尉监狱,审录囚犯,第五伦方才得以免罪,放归田里。
第五伦得脱大难,回乡为民,乃亲自下田耕种,不与官宦来往。数年之后,又为宕渠县令,任职四年。至永平十二年,升任蜀郡太守。
闪回结束,第五伦奉旨赶赴成都,就任蜀郡太守。
字幕:蜀郡田地肥沃,官民富裕,向称天府之国。东汉初年,郡中既是普通掾史家中,资财亦多至千万,都乘坐华车,以高头大马为驾。豪强世族之家,又大都以钱买官。
第五伦到任,立即整顿吏治,并下命令:将家境丰足官吏全部精简,遣送回家;改选孤弱贫寒有节操者,简拔担任属吏。
画外音:从此之后,郡中争相贿赂之风禁绝,官员职守得以整饬。而经第五伦所荐拔者,此后大多官至九卿或二千石官,朝野上下,皆谓第五伦善于识才。
镜头转换。当第五伦治蜀之时,有哀牢王贤栗柳貌,派其子扈栗率属下王者部落,到京都洛阳朝拜汉家天子,请求内附,并自请除国。
明帝大喜,于是诏命:将西汉王朝在怒江以东哀牢国所置不韦、嶲唐、比苏、叶榆、邪龙、云南六县析出,另置永昌郡。命将怒江以西腾冲、龙陵、德宏等哀牢国领土,设为哀牢县;加之澜沧江以东未被西汉王朝占居之博南一带,设置博南县,与不韦等六县共计八县,皆归属永昌郡管辖。
字幕:永昌郡位于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要冲,也是中国通向东南亚、南亚重要驿站,及中缅印重要贸易集散地,自此便为全国第二大郡,仅次于龙兴之地南阳郡。
永平十二年夏,水利专家王景受命,主持大修水运交通命脉汴渠及黄河堤防,功效卓著。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凡千余里,从此无复溃漏之患。
王景由是知名于天下,倍受朝廷重用,三迁为侍御史,并时加赏赐。后为庐江太守,因当地百姓不知牛耕,乃率吏民共理芜废,用犁耕田,由是境内丰给。
当时朝议欲迁都长安,王景作《金人论》,颂扬洛邑之美,以阻迁都。又集各书所载卜筮堪与日相之属,适于事用者,作《大衍玄基》。
画外音:永平十五年,明帝拜王景为河堤谒者;建初七年,迁任徐州刺史;次年又迁庐江太守,最终卒于任上。
永平十三年,楚王刘英与方士作金龟、玉鹤,刻文字为符瑞,意图谋反。
镜头闪回。楚王母亲许美人,因当初不受光武帝宠爱,故划分封国之时,给予其子刘英封地较小。但当时楚彭城,坐落于丝绸之路从洛阳向东延伸中枢,因此商业繁华,文化开放。
刘英在建武十五年为王,二十八年才赴国就任,年轻时喜好交接游侠之士,到晚年时转为嗜好黄老之学。当佛教东传之际,楚王刘英府内就养有僧人、居士僧团,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僧团。
佛教传入中国前期,为易于传播,与神仙思想、祭祀方术混杂一处,渐被民众接受。楚王刘英更将黄老学说与佛教扯到一处,为佛老浮屠建祠,并供老子与释迦牟尼。
当时汉明帝诏许各郡国犯死罪者,缴纳生绢即可赎罪。
刘英不打自招,备黄白绢各三十匹缴纳京师。
汉明帝因此下诏: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今还其赎,以助伊蒲塞、沙门之盛馔。
楚王刘英收到汉明帝诏书,就以此为本,愈加广泛结交迎纳方士,还作金龟玉鹤,并刻文字符瑞,屡犯朝廷大忌。
闪回结束。永平十三年,楚国中尉燕广密奏朝廷,告发楚王刘英与渔阳王平、颜忠等造作谶纬图书,有谋逆行迹。
朝廷派人调查,主查官参劾刘英招聚奸猾,造作图谶,擅自增减官秩,设置诸侯王公两千石,大逆不道,奏请诛杀。
汉明帝以手足之亲不忍杀之,乃废其王位,迁徙到丹阳郡。
刘英不久自杀,楚国存三十三年而除。
皇室遣光禄大夫给刘英吊唁祠祭,赐赠丧物,又加赐列侯印绶,以诸侯礼葬于泾县。
明帝借此大兴狱事,穷治累年。自京师洛阳亲戚、诸侯,州郡豪杰及官吏,被株连判处死刑及迁徙者千余人,系狱者又有数千人,冤者过半。
官吏惶恐,凡与此案稍有牵连者,一律查办;明知其冤,也不敢宽恕。
只因刘英抄录名单上有吴郡太守尹兴名字,致尹兴与诸吏五百余人均被捕受审,死者大半。尹兴后虽赦免死罪,仍被禁锢终身。
侍御史寒朗冒死切谏,又经马皇后规劝,明帝才有所感悟,乃平理冤案千余人。但直至章帝即位之初,此案受牵连者不少仍未被宽宥。
画外音:楚王刘英及汉明帝都未曾想到,一百年后,佛教竟发展到皇宫之中。汉桓帝在宫中为黄老、佛陀同时立祠,加以祭拜,佛教由是在中土大兴。
永平十五年,汉明帝查案地图,封国给诸皇子,封地只有建武朝所封诸侯国一半。
马皇后说道:诸位皇子封地才只有数县,陛下得无过分节俭乎
明帝答道:我之诸子,怎能与先帝诸子相等每年所得供赋二千万钱,就足够矣。
马皇后闻罢,拜服称颂。
当时诸将上言奏事,或公卿大臣廷议难以评定者,明帝多次试让马皇后评论,则分析其中旨趣道理,对各种意见都能推其实情。
由此每当服侍天子,马后总要谈到国政,对明帝决策多有补益,而不曾以自家私事请求天子。明帝对皇后宠爱尊敬日益加深,始终不衰。
镜头转换,辽东半岛。
永平十五年,高句丽太祖王遣贯那部沛者达贾征伐藻那,俘虏其王以归;两年后,复遣桓那部沛者薛儒征伐朱那,虏其王子乙音,降黜为古邹加职。
画外音:高句丽太祖王由此统一朝鲜半岛,内部王权经过整合,因而大大增强,并于公元二世纪时时常骚扰东汉边境。至公元46年,太祖王在位九十一年,传位于胞弟次大王,自己又活近二十年,方才寿终正寝。其寿命之长,在古今中外国君中实属罕见。
镜头转换。永平十五年,张陵第三次来到京城洛阳,准备在此修炼。
字幕:张陵亦名张道陵,字辅汉,徐州丰县人。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第八世孙,父名张大顺,好神仙之术,自称桐柏真人。生子取名为“陵”,望其将来能追随先祖,登陵成仙。
镜头闪回,叙述张道陵由来。
张道陵自幼聪慧过人,受父亲熏陶影响,七岁时便读通《道德经》;为太学书生时,又博通《五经》,天文地理、河洛谶纬之书,无不通晓,从其学者,多达千余人众。
但随学问日深,张道陵常叹息所读之书无法解决生死问题,于是弃儒,改学长生之道。二十六岁时曾官拜江州令,但不久就辞官来至洛阳,隐居北邙山中,精思学道。
闪回结束。自此之后,张道陵开始云游名山大川、访道求仙。先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与弟子王长、赵升一起渡江南下,到江西贵溪县云锦山。
此处山清水秀,景色清幽,据传是为古仙人栖息之所。张道陵相中此间风水奇绝,就在云锦山上结庐而居,筑坛炼丹。传说三年后神丹炼成,龙虎出现,故将此山又称龙虎山。
张道陵六十岁时,听闻蜀中民风纯厚,易可教化;且闻巴蜀疹气害人,百姓为病疫灾厄所困,欲用符丹为人治病,便率众徒入川。
入川之后,张道陵先居阳平山,后住鹤鸣山;还先后曾到西城山、葛溃山、秦中山、昌利山、涌泉山、真都山、北平山、青城山中,精思炼志。
画外音:此后直至永和六年,张道陵著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收徒设教。奉其道者,须纳五斗米为贽,时称五斗米道。相传至汉顺帝汉安元年正月十五日,太上老君降临蜀地,传授张道陵正一盟威之道,嘱其扫除妖魔,救护生民。张道陵就此创立正一道教,尊老子为教祖。汉永寿二年,张道陵升仙而去,时年一百二十三岁。
镜头转换,永平十六年,洛阳汉宫王城。
汉明帝因见国富民强,府库充盈,便一改父亲光武帝对西域羁糜之策,诏命征发四万五千精骑出塞,进攻北匈奴。
诏令兵分四路:派祭肜率一万一千骑出高阙塞,窦固、耿忠率一万二千骑出酒泉塞,耿秉、秦彭率一万骑出张掖居延塞,来苗、文穆率一万一千骑出平城塞,分进合击。
诸将奉旨,祭旗誓师,分路出征。按下其余三路,专说窦固一路,与副将耿忠引一万二千骑前往天山,命弟班超为假司马,引领前部先锋军马,攻击匈奴呼衍王。
镜头闪回。班固,字孟坚,班彪之子,出身儒学世家。自幼接受父伯教育熏陶,九岁便能文诵赋。因受父亲朋友辈学者影响,学业大有长进。
班彪晚年潜心续写《史记后传》,受父亲影响,班固也开始留意汉朝史事。
班固于十六岁时,进入洛阳太学学习,用功苦学,贯通各种经书典籍,对百家学说都能深入钻研,同时注重见识,并不拘守一师之说,务求贯通经籍大义。
班彪死时,班固年仅二十三岁,因生计困难,只好从京城洛阳迁回扶风安陵老家居住。虽从京城官宦之家降为乡里平民,班固毫不气馁,立志继承父亲未尽之业,完成汉史。遂在父亲已经撰成《史记后传》基础上,正式开始撰写《汉书》,同时积极寻求出仕机会。
永平元年,汉明帝命东平王刘苍为骠骑将军,许其选用辅吏。班固认为出仕机会已至,遂上《奏记东平王苍》。此番虽未能出仕,但其举荐人才建议却大都被刘苍采纳。
永平五年,有人向朝廷上书,告发班固私修国史。明帝下诏扶风郡收捕班固,关进京兆监狱,书稿也被官府查抄。
班超担心班固被郡署考逼,骑快马赶赴京城,意欲诣阙上书,替兄申冤。
明帝闻说班超策马穿华阴、过潼关,赶到京城上疏,甚感惊奇,特旨召见。
班超乃将父兄两代,数十年修史辛劳,以及宣扬汉德意向奏诉,伏地大哭。
明帝闻奏,遂命扶风郡守,将查抄书稿送至京师。经过仔细,甚感惊异,赞其书稿确是奇作。遂下令释放班固,召进皇家校书部,拜为兰台令史,负责掌管校定皇家图书。
班固受任,与前睢阳县令陈宗、长陵县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等人,共同编撰光武帝《世祖本纪》。书稿呈上,得到明帝赞扬,遂命晋升班固为校书郎。
班超解救兄长之困,与母亲随至洛阳。但因家境贫寒,靠替官府抄写文书维持生计。
班固被命为郎官,文才显露,逐渐得到天子宠爱。忽一日,明帝问及班超为救班固冒险上疏之事,班固据实以告,明帝大喜,便授班超为兰台令史。
汉明帝希望通过班固宣扬汉德,特下明诏,命其继续完成《汉书》。从此班固奉旨著史,再也不用担惊受怕,开始全身心撰史,进度大大加快。
当时东汉虽然定都洛阳已久,但关中籍士绅仍怀恋西都长安热闹场面,力谏朝廷迁回长安。班固认为洛阳更宜为都,于是作《两都赋》,盛赞东都洛阳规模建制之美,并歌颂光武帝迁都洛阳、中兴汉室功绩,以驳斥关中人士不切时宜议论。
汉明帝大为赞赏,其后复召集班固、贾逵、郗萌等人到皇宫云龙门,讨论《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赞语有无不当之处。班固乃上《秦纪论》,揭示秦朝灭亡之必然。
班固之弟班超字仲升,素有大志,不修细节。因久作劳苦,尝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闪回结束,窦固受天子任命,为四路主将之一,进攻北匈奴。
窦固因知小弟班超志向,遂奏请随征,拜为假司马,以偿其投笔从戎心愿。
班超奉命,便自请为先锋,率兵进攻伊吾卢。因战于蒲类烸,大败北匈奴,多斩贼首;继又攻占伊吾卢,初战告捷立功。
班固大胜,奏请设置宜禾都尉,留官兵屯田伊吾卢城。明帝复诏准奏,并予重赏。祭肜、耿秉、来苗等三路大军,因未曾遇敌,皆都无功而还。(本集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