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游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章 李唐建国(1)——初入长安,巍巍大唐:开国,燕山游侠,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旧唐书·李靖传》)
听到李靖的这样一声呐喊,李世民立刻有一种预感,此人将来必定是平定天下的一名将才。因此,李世民慧眼识珠,发掘出了李靖这样一位军事奇才,便请求父亲李渊刀下留人。李渊这个时候也觉得李靖是个人才,于是便放了李靖。
不久之后,李世民便将李靖召入自己的幕府之中。从此,李靖便为唐王朝南征北战,平定四海,立下不朽的累世功勋,逐渐成为了赫赫有名的一代名将。
再来看屈突通。
屈突通前文介绍过,李渊起兵之后,他以左武侯大将军之职,率领数万“骁果”,驻守河东郡,阻击李渊义军。李渊在攻克霍邑,斩杀宋老生之后,屈突通所驻守的河东郡,成为了隋军保卫长安的最后一道防线。
李渊兵锋直逼河东郡,第一次攻打河东郡,就见识到了屈突通的厉害,攻击受挫,河东郡没能攻下。进攻河东郡受挫,李渊另辟蹊径,在李世民的建议下,绕过河东郡,直取长安。当时,李渊命令李世民率领右路军,向长安挺进;同时,让李建成率领左路军,驻扎于潼关,防止屈突通支援长安。
果然,屈突通在得知李渊进军关中的消息,立刻让鹰扬郎将尧君素留守河东郡,自己亲自率军驰援长安。而李渊早有准备,当屈突通行军至潼关时,被驻扎在潼关的李建成部所阻击,无法前进,错失了救援长安的最佳时机。
当时,隋将刘纲负责戍守潼关,屯驻于都尉南城。屈突通本来打算与刘纲合兵一处,没想到,李建成左路军大将王长谐,抢先一步,占领了都尉南城,斩杀了刘纲。没有办法,屈突通只能引兵退守都尉北城,与义军对抗。
既然已经错过了救援长安的时间,屈突通只能在潼关与义军硬扛。事实证明,屈突通果然是一块硬骨头,义军在他手上吃了不少亏。甚至可以说,屈突通这个对手,一度曾让义军在潼关蒙受巨大损失。
屈突通率军在潼关,与义军相持了一个多月。由于屈突通急于向前推进,便决定故技重施:夜袭。于是,屈突通派遣麾下大将桑显和,率军夜袭义军大营。因为隋军发起突袭,义军来不及抵挡,损失较大。
紧接着,桑显和率军连续突破义军两道防线,只有刘文静固守的那道防线,没有被突破。桑显和又挥军猛攻刘文静部,义军死者数千人,混战之中,连刘文静都被流矢射中。一时间,义军士气大挫,开始出现溃败趋势。
本来,隋军已经胜券在握。然而,就在此时,情势却发生了反转。怎么回事?原来,隋军由于连续作战,士兵都疲惫不已。桑显和为了养精蓄锐,当即下令,部队原地休息,埋锅造饭。
刘文静抓住难得的战机,马上重新构筑工事。正巧,此时义军的数百游骑,从南山呼啸而来,猛烈侧击隋军的背后。刘文静一声令下,正面的义军顺势从工事里掩杀出来,两边前后夹击,隋军几乎军覆没,桑显和仅以身免。
此战之后,屈突通彻底陷入了绝境,主力伤亡殆尽。当时,许多人都劝屈突通投降。谁知,屈突通泣不成声地说:
吾蒙国重恩,历事两主,受人厚禄,安可逃难?有死而已!(《旧唐书·屈突通传》)
并且,屈突通还摸着自己的脖子,摆出一副要自杀殉国的样子,义愤填膺地说:“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耳!”根据《旧唐书·屈突通传》的记载,当时在场之人,“劳勉将士,未尝不流涕,人亦以此怀之”。
然而此时,李渊已经攻克长安。李渊听说屈突通还在负隅顽抗,便派遣屈突通的一名家僮,前去劝降屈突通。屈突通二话没说,立刻杀了这名家僮,誓死不降。屈突通决定率领主力东去,投奔洛阳的越王杨侗,留下桑显和驻守潼关。
不料,屈突通前脚刚走,桑显和后脚就献关投降。义军占领潼关后,刘文静派遣副将窦琮、段志玄等人,率领精锐骑兵,与桑显和一道追击屈突通。终于,义军在稠桑追上了屈突通。
屈突通摆开阵形,要和义军决一死战。这时,窦琮让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前往劝降屈突通。没想到,屈突通见状,破口大骂:“昔与汝为父子,今与汝为仇雠。”甚至,还下令左右要射死儿子屈突寿。
忽然,桑显和策马来到阵前,朝着对面的隋军大喊道:“京师陷矣,汝并关西人,欲何所去?”听到这话,隋军士兵顿时没了斗志,纷纷扔掉武器投降。屈突通知道大势已去,下马朝着东南方向,拜了三拜,号啕大哭起来:“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天地神祗,实所监察。”
就这样,隋朝最后的一丝希望——名将屈突通,向李渊投降,被押送至长安。李渊见到屈突通后,欣喜若狂,对屈突通说:“何相见晚耶?”可是,屈突通却羞愧不已,说道:
通不能尽人臣之节,力屈而至,为本朝之辱,以愧代王。
当然,李渊并没有杀了屈突通,而是既往不咎,授予屈突通兵部尚书之衔,封蒋国公。后来,屈突通成为了秦王李世民的行军元帅司马,跟随李世民平定薛举父子、打败洛阳王世充,为唐王朝的统一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
从李靖和屈突通的例子,可以看出李渊招揽人才的特点:不计前嫌。无论是曾经自己的对手,还是原先的敌将,只要能够为自己效力,李渊一律既往不咎,继续对他们委以重任。
比如屈突通,曾经是那样死硬的一个隋朝将领,一旦投降李渊,李渊马上将与他的恩怨一笔勾销,继续让他担任军职。这就是李渊知人用人,招揽人才的特点。
李渊父子初入关中,面对动荡不安的关中局势,以及错综复杂的内部政治环境,老谋深算的李渊处置得当,不偏不倚。通过安抚百姓、尊奉隋室、招揽人才三项重要措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迅速稳定了长安原本风声鹤唳的混乱局面,使得内部的政治环境逐渐趋于平静。应该说,李渊对于政策的火候,掌握得还是非常到位。
在解决了内部政治矛盾之后,长安的局面逐渐稳定下来。接下来,李渊便能腾出手来,应对来自外部群雄的挑战。如果说,稳定内部局势,需要讲究的是政治策略,需要权衡利弊;那么,应对来自外部群雄的挑战,则是完凭借纯纯粹粹的军事实力,或者,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字:打!
前文屡次提及,李渊在太原起兵之初,仅有三万微薄兵力,等到挺进关中,兵临长安城下的时候,已经拥兵二十余万。进入长安后,李渊独揽朝中军政大权,肯定会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
毕竟在那个乱世,所有人都信奉“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法则。虽然,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李渊到底拥有了多少军队。可是,不妨大胆推测,李渊此时手上,至少也应该有不少于三十万大军。因此,李渊的军事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即使如此,李渊当时的处境也不容乐观。前文提过,隋末天下大乱,基本上国都是群雄割据的状态。李渊入主关中,占据长安,各地的群雄势力,无疑对这一股崛起的新兴力量,虎视眈眈,随时有可能一口吞掉新生的李渊集团。这样看来,初入长安的李渊,所面临的外部局势是,强邻环伺。
针对虎狼并起,强敌环伺的外部军事局势,从占据长安到李唐建国的这一年时间中,李渊先后进行了两次重大的军事行动,以此应对来自各地群雄的军事威胁。这两次军事行动,分别是:西抗薛举、东征洛阳。
首先,来看一看李渊占据关中后的第一次军事行动:西抗薛举。
自从李渊占据长安后,各方群雄势力蠢蠢欲动,都对这个新生的李氏集团虎视眈眈。而陇西的薛举,正是第一个向李渊集团发难的群雄势力。说到薛举向李渊的发难,就要先介绍一下薛举此人。
薛举,原本是河东汾阴人,后来跟随父亲薛汪,迁居金城郡,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兰州。根据《旧唐书·薛举传》的记载,“举容貌瑰伟,凶悍善射,骁武绝伦,家产巨万,交结豪猾,雄于边朔。”薛举自幼长得高大威猛,精通骑射,武艺超群。大业年间,薛举曾经担任隋朝的金城府校尉,也算是隋朝的一个中级武官。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陇西地区的农民起义亦是此起彼伏。金城令郝瑗为了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大量招兵买马,招募数千人马。郝瑗将这数千人马,部交给薛举,由薛举负责镇压农民起义。并且,郝瑗还为薛举提供武器和铠甲。
可是,薛举这个时候,却生出了其它的心思。当时天下已经大乱,薛举便想趁势而起,成就一番霸业。于是,薛举与部下私下密谋,决定发动兵变,夺下金城郡的军政大权。正好,有一个机会来了。
郝瑗为了振奋军心,大摆酒宴,宴请将士。因此,薛举便决定在宴席上动手,扣留郝瑗等人。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薛举与儿子薛仁杲(又称“薛仁果”)等十三名同谋,突然在宴会上拔出兵器,当场挟持了郝瑗等人。挟持了郝瑗,薛举对外谎称,郝瑗谋反,自己奉朝廷之令将其拘押。就这样,薛举通过一场没有流血的军事政变,成功地夺下了金城郡的军政大权。
薛举掌控金城郡后,立即开仓放粮,赈济饥民。此举,很快得到了不少人的拥护,薛举的实力开始不断壮大。不久,薛举自称“西秦霸王”,建元秦兴,加封长子薛仁杲为齐国公,少子薛仁越为晋国公,陇西贼帅宗罗睺前来投奔薛举,被封为义兴公。至此,薛举正式与隋王朝分庭抗礼。
在薛举建立西秦政权之后,便开始在陇西地区攻城略地。由于陇西地区自古民风彪悍,加上薛举本人勇猛异常。因此,西秦大军一路势如破竹,连克隋朝在陇西数座城池,《旧唐书·薛举传》记载,“兵锋甚锐,所至皆下”。
隋朝官府当然不能坐视薛举席卷陇西,当时,隋军将领皇甫绾,率领一万兵马,驻兵枹罕,欲在此地截击薛举。薛举便决定灭了皇甫绾,亲率两千西秦精锐,突袭隋军。两军拉开阵势,准备进行决战。可是,刚一开始,突然狂风大作,而且风势还是顺着薛举的方向刮去,战局对薛举非常不利。
按道理,皇甫绾应该抓住这天赐良机,顺势反攻。没想到,皇甫绾一介庸才,居然无动于衷,白白错失了这一战机。不一会儿,风向逆转,刮向了隋军阵中,隋军顿时陷入了一片大乱。薛举抓住这个绝好机会,策马上前,率领西秦军队,直冲隋军阵地。一战下来,隋军大败,紧接着,薛举趁机攻下枹罕:
初,风逆举阵,而绾不击之;忽返风,正逆绾阵,气色昏昧,军中扰乱。举策马先登,众军从之,隋军大溃,遂陷枹罕。(《旧唐书·薛举传》)
攻下枹罕,标志着薛举在陇西崛起之势已然形成。不久,两万羌人前来归降薛举。这样一来,薛举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之后,薛举封长子薛仁杲为齐王,授予东道行军元帅一职;少子薛仁越为晋王,兼领河州刺史;大将宗罗睺封为义兴王,作为薛仁杲副将。没过多久,薛举开始大举攻略陇西各地,连克鄯、廓二州。短短数日间,薛举几乎占据了整个陇西地区,军队扩充到了十三万之众。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也就是李渊在太原起兵的同月,薛举在兰州公然称帝,册封妻子鞠氏为皇后,尊母亲为皇太后,起坟茔,置陵邑,立太庙于城南。当月,薛举陈兵数万,祭拜扫墓,然后大飨士卒。
在当时,所有人都对称帝讳莫如深,唯恐避之不及。可是,薛举偏偏不信这个邪,公开称帝。在薛举看来,天下唯强者居之,隋朝已经大势已去,只有自己有资格横扫天下。由此可见,薛举对于自己实力的自信。
薛举称帝之后,继续对外征讨。当时,薛举已经占据陇西,他将目光瞄向了河西地区。于是,薛举命令薛仁杲围攻秦州,薛仁越直趋剑口,攻略河池郡,结果被驻守在那里的河池太守萧瑀所击退。
可是,在薛举大规模用兵的过程中,他却遇到了一个十分强劲的对手,他就是盘踞在河西地区的军阀李轨。在薛举派两个儿子分兵出击的同时,他又命令部将常仲兴率军渡过黄河,攻打河西李轨。
常仲兴渡过黄河后,与李轨部将李赟在昌松,展开了一场大战。不曾想,常仲兴战败,军覆没。所以,薛举西击李轨的军事计划,以失败告终。但是不久,薛仁杲攻克秦州,薛举便迁都秦州。
既然攻打河西受挫,薛举索性改变进攻方向,将矛头直指关中地区。这个时候,李渊已经攻克长安,占据关中。薛举认为,与李氏集团早晚会有一战。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渊的第一次军事行动,西抗薛举,便拉开了序幕。
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薛仁杲率军进犯扶风。当地的豪强实力派唐弼,组织部队,抵抗薛仁杲,西秦军一时行军受阻。最初,唐弼拥立傀儡李弘芝为天子,拥兵十万。后来,薛举遣使招降唐弼,唐弼立刻翻脸不认人,杀了李弘芝,向薛举请降。
薛仁杲趁着唐弼没有防备,率军突袭,一举击破唐弼所部,尽收其部众。唐弼仅率数百名骑兵出逃,最后被扶风太守窦璡所杀。薛仁杲大破唐弼之后,西秦兵势大盛,号称三十万大军。薛举此时的胃口大了起来,打算下一步,直取长安。面对薛举的咄咄逼人,李渊必须要有所作为。
扶风是拱卫长安的西大门,扶风一旦被西秦军队攻破。到时候,薛举的陇西铁骑不费任何力气,就会攻到长安城下。薛举是李渊攻克长安后,碰到的第一个劲敌,也是唐王朝日后统一天下所遇到的第一个强敌。
李渊知道,薛举、薛仁杲父子不是善茬,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占据陇西,必定有过人之处。面对这样的劲敌,李渊将委派何人,去支援扶风呢?这一次,李渊使出了自己的王牌,派出了一位军神级别的军事统帅,——李世民。
之所以派李世民迎战薛举,李渊有他的考虑。当时,李建成已经被册立为世子,那就是未来大唐的太子。所以,李渊是不会让他轻易上战场。至于李世民,整个攻打关中的战争,李渊就发现了这个儿子的军事才能。并且,经过入主关中的战阵磨砺,李世民已经锻造成了一把锋利的利剑,一位合格的军事统帅。所以,由李世民去迎战凶悍的薛氏父子和西秦军队,最为合适。
对于李世民而言,支援扶风,迎战薛氏父子,是他进入长安以来的第一仗。所以,这一仗必须要打好。可是,李世民这一次所要面临的对手,不是有勇无谋的宋老生,而是威震陇西的薛氏父子。
李世民在唐王朝建立之后,在大唐王朝的统一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大唐一统天下的过程中,李世民可以说是功勋卓著,是李世民打下了李唐王朝的半壁江山。唐朝的统一战争,一共包括七次重要战役。其中,李世民就单独指挥了四次战役,占整个唐初统一战争的一半不止。
可以说,李世民前半生的戎马生涯中,鲜有败绩。可是,薛家父子却成为了李世民军事生涯中的一个噩梦。李世民平生唯一一败,就是拜薛家父子所赐。关于这个问题,后面的章节会提到。
薛仁杲击破唐弼后,兵势大增,以十万西秦大军,号称三十万之众,进逼扶风,陈兵于渭水之滨。那么,李世民该如何这匹凶狠的“西北狼”呢?
李世民率领主力精锐,马不停蹄驰援扶风守军,等赶到扶风时,与薛仁杲的西秦军狭路相逢。双方遂在扶风城外,展开一场血战,李世民指挥部队,大破西秦军,薛仁杲败北。然后,李世民率军一路追击,一直追至陇山,攻略西秦土地,杀敌一万余人,大获胜:
会薛举以劲卒十万来逼渭滨,太宗亲击之,大破其众,追斩万余级,略地至于陇坻。(《旧唐书·太宗本纪》)
李世民旗开得胜,扶风一战,大破薛仁杲十万西秦大军,成功消除了这次威胁长安的军事危机。由于李世民击败西秦入侵,使得李渊西抗薛举的军事行动,获得圆满成功。扶风之战,李渊集团暂时解除了来自西北方向的军事威胁。
很快,在扶风大破薛仁杲后,占据关中的唐王李渊,凭借着隋朝中央正统的名号,成功使平凉、河池、扶风、汉阳等地,相继归附自己。
不久,进军山南的李渊堂侄李孝恭部,也顺利击败朱粲,打通了由西城郡进入蜀地的通道。一个月后,云阳令詹俊和武功县正李仲衮,奉命领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巴蜀之地尽归李渊所有。
由此可见,此番的西抗薛举,不仅使得刚刚占据关中的李渊集团,站稳脚跟,打退了西秦薛氏的进攻,还乘此机会,收割了一大波红利,将巴蜀之地纳入囊中,可谓双喜临门。
再来看一下李渊的第二次军事行动:东征洛阳。
在完成西抗薛举的军事计划之后,李渊便开始筹划下一步军事行动。这一次,李渊决定主动出击,打算获取战果,为日后统一战争的实施,奠定基础。李渊此次,将目标锁定在了天下英雄的焦点——东都洛阳。
洛阳这个时候,已经成了一片厮杀的战场。李密和王世充在洛阳城下,打得不可开交。三十万瓦岗军,不断对洛阳城进行围城猛攻;王世充率领隋军主力,苦苦坚守洛阳,与李密的瓦岗军苦苦鏖战。
李渊认为,趁着李密和王世充混战之际,可以大举进兵洛阳。即使不能拿下洛阳,也可以攻占下河南中原地区的一部分领土。李渊这次想法是,不求完胜,至少能够取得局部的军事胜利。
当初,李渊从太原起兵,向长安进军。为了能够让李密牵制住洛阳的隋军主力,自己好顺利进军关中,故意放低身段,麻痹李密。可如今,今非昔比,李渊已经占据长安,入主关中。
因此,他和李密之间所谓的“盟友”关系,也就名存实亡了。所以,李渊为了这次攻打洛阳,找到了一个借口:救援洛阳。因为当时李密正在围攻东都洛阳,自己作为隋朝钦封的大丞相,理应出兵救援洛阳。于是,李渊发布命令:
李密趑趄巩洛,自许当涂,王城如毁,忧心孔棘。束都危逼,有若倒悬。西人之子,理本奔命,其左右大都督府所统诸军,并宜诫严,以时式遏。有征无战,是谓义师,招谕不従,勿难还也。初年孟月,春作方兴,不夺农时,宜知其速。(《大唐创业起居注》)
义宁二年(618年)正月,李渊任命长子世子李建成为左元帅,次子秦国公李世民为右元帅,率领左右二府诸军十万兵马,引兵于浐水之北,攻打东都洛阳。同时,李渊以尚书萧瑀为相府司马,刘文静为左元帅府长史,尚书窦璡为掾,殷开山为右元帅府长史司马。李建成、李世民共同率领十万大军,直扑洛阳。
这是兄弟二人进入长安后的第一次联合作战。同年三月,在李建成和李世民向洛阳进军途中,李渊徙封李世民为赵国公。那么,李家兄弟的这次进军洛阳,情况到底如何,各方势力又持怎样的态度?
四月,李建成、李世民率领十万大军,抵达洛阳,驻军于芳华苑。坚守东都洛阳的王世充,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关闭城门,不与唐军正面交锋。与此同时,围攻洛阳的李密,也派出一支军队,与唐军相争。可是,两军只是稍微一接触,瓦岗军就自行退去。而且,当时洛阳城中,有不少人愿意作为唐军的内应。
王世充坚守不出,李密虚与委蛇,十万唐军驻兵城外。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冷静地分析了战场态势,认为此时还不是攻打洛阳的最好时机。李世民的观点是,即使打下洛阳,也未必守得住。所以,眼下的重点,还是经营好关中之地:
吾新定关中,根本未固,虽得东都,不能守也。(《资治通鉴》)
最终,李建成和李世民经过商议,决定撤军。但是,李世民不愧是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他判断,王世充看到我军撤兵,必定会派遣军队前来追击:“城中见吾退,必来追蹑。”因此,李世民专门留了一手,在三王陵布置了三路伏兵,以逸待劳。
果然,李世民的判断是正确的。王世充看到唐军撤退,立即派遣大将段达,率领一万兵马,出城追击唐军,结果,军至三王陵,中了埋伏,被唐军的三路伏兵,打得大败。段达新败,李世民乘胜追击,一直追到洛阳城下,斩首四千余级。
李世民击败王世充的一万兵马,在熊、谷二州设置了新安、宜阳二郡,命令行军总管史万宝、盛彦师镇守宜阳郡,吕绍宗、任瑰镇守新安郡。不久,李建成、李世民率领十万唐军,回师关中。
此次东征洛阳,虽然没能成功攻下洛阳,但是由于李世民审时度势,及时撤军,避免唐军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在撤军途中,李世民冷静分析战局,巧妙布下伏兵,重创王世充所部。可以说,李渊此次东征洛阳的军事行动,虽然没能攻下洛阳,却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西抗薛举,东征洛阳,是李渊在立足关中后,进行的两次重大的军事行动。这两次重大的军事行动,使得李渊成功破除了来自外部群雄的挑衅,为大唐王朝的建国,营造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军事环境。
李渊占据关中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凭借着自己高超的政治智慧,以及过硬的军事手段,成功地摆平了李氏集团所面临的内、外困境。对内,李渊稳定长安局势,独揽朝中大权;对外,接连挫败薛举、王世充两大劲敌的发难。应该说,摆在李渊面前的政治、军事局势,一片大好。
这正是李渊称帝建国的大好时机,李渊此时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独揽隋朝的军政大权,小皇帝杨侑不过是李渊的傀儡。可是,李渊却迟迟没有称帝。很简单,现在称帝就差一个契机,李渊正在等待这个契机。
就在李渊耐心等待契机的时候,从江都突然传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立刻改变了目前的僵局,也改变了天下大势的走向。随着这个消息的传出,一个崭新的王朝——大唐王朝,拔地而起。那么,这究竟是一个怎样惊人的消息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