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30章 C808,成功取证!(4K),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十月廿二,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只不过,现在张洪飚就在旁边。</p>
对方要是不说点什么的话,常浩南也不太好开口。</p>
而张洪飚的配合也恰到好处:</p>
“对于咱们来说,运10,应该算是个教训。”</p>
“是啊……”</p>
常浩南回答道:</p>
“技术水平不足,这属于客观上的能力问题,但解散技术团队、封存技术资料,甚至后来还把资料给弄丢了……这就是思想问题了。”</p>
运10的研发并不是科工委主持的,二人diss起来自然毫无心理负担。</p>
而跟在后面的周庆之正愁找不到机会插话,见状连忙表态:</p>
“当初运10下马的时候,我还只是个技术主管,记得那个时候,程不时同志打过好几次报告,希望能在引进MD82总装线的同时,保留一部分运10的研发和生产力量,给未来的国产客机留个火种。”</p>
“结果民航局那边没同意,最后还是把整个生产线和团队全都弄过去转产麦道了……”</p>
沪飞是几年前才被调整到科工委下面的新成员,周庆之这一波,明显是要表达跟过去切割的意思。</p>
常浩南自然也听得出来。</p>
不过,他虽然也瞧不上原来民航局那批人,但没必要在这种场合表现出来。</p>
于是周庆之又继续道:</p>
“就这么着,96年麦道要被波音并购的消息一出来,我们从上到下几乎全都不知道怎么办好,那段时间正好又赶上大下岗,一时间风言风语说什么的都有,要不是科工委及时给我们指条明路出来,还不知道会是个怎么样呢……”</p>
说这话的时候,周庆之一直看着常浩南。</p>
作为局内人,前者当然知道具体是谁在当时最关键的时候推了整个沪飞集团一把。</p>
只不过有些事情,反而不适合说的太明白。</p>
常浩南笑了笑,点点头回答道:</p>
“C808和C909,只是解决咱们国产客机的有无问题,总体设计毕竟还是别人的。”</p>
“等把这两个型号给吃透之后,咱们肯定还要搞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客机,你们沪飞,也算是任重而道远呐……”</p>
“哪里哪里……我们毕竟已经有一定经验了。”</p>
周庆之摆摆手:</p>
“常总去年说要给未来的干线客机设计国产的大涵道比发动机,这才是真正的硬骨头……”</p>
显然,作为主要负责大型民用机研发的单位,沪飞也始终在关注着航空动力集团的动向。</p>
当时周庆之就推测,C909受制于基础设计的问题,如果换装更大直径的发动机,很难保证发动机短舱下沿和地面有足够的安全裕度。</p>
所以当时常浩南口中的“新一代干线客机”指的肯定是C909之后的全新型号。</p>
而今天,也算是验证了这个猜测。</p>
……</p>
下午两点,取证成功庆祝仪式正式开始。</p>
首先,自然是由周庆之上台进行总结和汇报:</p>
“国产喷气式客机,是航空工业战线数十万职工一直以来为之奋斗而实现的期盼,也是华夏航空工业几十年来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夙愿,为了实现这一夙愿,从最初的运10工程算起,沪飞集团已经经过了七千余个日夜的不懈奋斗……”</p>
常浩南坐在周庆之身后的主席台上,目光扫过台下受邀的一众嘉宾。</p>
很多当年参与过运10和MD82项目的技术人员,如今已经是垂垂老者,没能有机会参与到C808客机的研发和生产当中。</p>
听着周庆之回顾过去二十年的故事,心中自然是五味杂陈。</p>
尤其是当年运10研发团队的几名负责人,更是潸然泪下……</p>
而作为首个启动用户的华夏联合航空代表,脸上则是自豪和忧虑并存。</p>
能够首先运营国产喷气式客机,就产业政策上来说,自然算是巨大利好。</p>
但另一方面。全新的飞机和后勤保障体系,意味着全新的一套技术团队。</p>
在机队规模扩大化之前,成本没办法分摊下来。</p>
而且,刚刚服役的新型号飞机,一般都处在故障率澡盆曲线的高点上。</p>
这意味着每飞行小时平均维修工时更高,很难像是成熟型号那样,每天在同一条航线上挂着不同航班号飞三四次。</p>
总之,挑战和收益并存。</p>
常浩南甚至还看到了几张外国面孔,应该是国外客户。</p>
要知道,C808恰好卡在华夏和欧美适航互认范围的最高点上。</p>
也就是说,这将是一架同时获得CAAC、EASA和FAA认证的飞机。</p>
对于一些无需执飞远程航线的航司来说,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p>
至于参与研发的其他单位、沪飞职工、以及图波列夫方面的外国专家……</p>
自然也都是皆大欢喜。</p>
不过,在一片喜气洋洋之中,也有例外。</p>
民航局派来出席的代表,脸色就不是很好看。</p>
毕竟,沪飞过去属于他们的管辖范围,是后来才被截胡的。</p>
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不少人准备看科工委的笑话。</p>
毕竟,在那时候看来,没有欧美方面的配合,先不说客机能不能造出来,就算造出来了,拿不到人家的适航证明也很难找到销路。</p>
结果没过多长时间,就传来了华夏和欧盟JAA签订适航互认协议的消息。</p>
而紧接着,就是C808和C909一支线一干线客机先后上马……</p>
再然后,这两个型号的发展堪称一帆风顺……</p>
要只是如此也就罢了。</p>
但麦道在被波音并购之后,又很快放弃了全部MD系列客机的产品线。</p>
这意味着,如果当初继续坚持搞MD90,这功夫恐怕已经大败亏输。</p>
两相对比下来,结果就有点耐人寻味了……</p>
看过这一圈众生相之后,常浩南微不可查地笑了笑。</p>
如果此时手中有个相机,他倒是很愿意把刚刚的一幕记录下来。</p>
这个时候,周庆之也已经讲到了取证试飞的时候。</p>
“浩南同志。”</p>
坐在常浩南旁边的张洪飚突然开口道:</p>
“这么大个飞机取证试飞,就用了一年多点的时间?”</p>
常浩南有些不明就里地点点头,还心说这50吨级支线客机哪看出大来了……</p>
而且一年多也不算快了。</p>
要知道,眼下还没有个正经名字的A380,上一世哪怕从首飞开始算,到拿证也就用了1年10个月而已……</p>
结果张洪飚稍一停顿,又继续道:</p>
“我之前去冰城考察的时候,可是听那边的同志说,当年他们给运12做取证的时候,足足用了好几年功夫……”</p>
这下常浩南懂了。</p>
那要是跟运12比,确实是挺大,也挺快……</p>
“这就是咱们跟欧美实现适航互认的好处。”</p>
他稍加思索之后回答道:</p>
“去国外做适航,一方面的人生地不熟,工作语言工作方式都不适应,另一方面也免不了人家故意给你设绊子,肯定还是在咱们国内搞来的方便……”</p>
张洪飚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紧接着又问道:</p>
“那这个销路……我刚才听庆之同志说,启动用户只有国内的联合航空和巴蜀航空,能不能有足够大的机队规模?”</p>
“这个倒不是问题。”</p>
常浩南摇了摇头:</p>
“第一批量产机只有几架,启动用户本来也不可能太多,产能爬坡又需要很长一阶段,沪飞现在需要操心的不是订单量,而是能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订单。”</p>
“再说,这个平台如果把客舱下面的一部分行李舱改成附加油箱的话,大概能保证5-6千公里的航程,做个特种机平台或者专机绝对没问题,可以拿来兜底……”</p>
“……”</p>
(本章完)</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