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寒假,自闭青年回忆录,七幽,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寒假开始了,父母的农忙也结束,有了可以休息的时间。他们时不时去山上砍柴,以备过冬过年之用。有时候我们也学起大人的样子,拿上柴刀去山上砍柴。说是砍柴倒不如说是玩,去摘野果。此时的“糖盎子”有些依然还挂在枝上,小心翼翼地摘下几颗,放在地下用鞋底摩擦掉表面的刺。然后用牙齿咬成两半,再把里面带有毛毛的籽扣干净就可以吃了。“糖盎子”这种果实的吃法是像甘蔗那样,在嘴里咂吧味儿,然后把渣吐掉。当然它并没有甘蔗那么甜,也没有什么水分。不过在那个没有什么零食的年代,吃“糖盎子”成为了一种乐趣。
有一种稍微好吃点的野果在这个时候应该很难找到了,不是被鸟儿吃了就是被霜打落了。“野蓝莓”成熟在秋末,小小的一个绿豆大小,皮是蓝紫色的。放在嘴里,有点酸,有点甜,还有点涩。这种野果可是我们眼里的稀罕物,上山的时候看见得两眼放光。
既然带了柴刀,总得砍两把柴。山上长了很多枞树,树底下掉落了一地的枞针。家里总是把这种枞针当引火物来烧灶,因为枞针油性大,晒干后很容易点着。枞树虽然很多,当柴也很好烧,但我们不敢砍。听大人说枞树现在属于公家的树种,砍了被举报是要罚款的。那种好柴都是长在山腰又是荆棘刺藤很多的地方,我们也不想去。于是我们找了个地方,砍了点小灌木捆成两捆当是今天的劳动。
回到家家人还会表扬我,“哟,小七不错咧,还砍了两捆柴回来!知道帮家里分担了啊,长大了……”
假期里,他们一直在为过年做准备。今天早早起了床,洗漱的时候看见灶下他们在忙活。爸爸在烧柴,妈妈在揉面准备做“沙琪玛”。角落里摆了一梢箕泡好的米,在那边沥干水分,这个等下要做“bong”,就是炒米。大米要先加点油拌匀,然后再下锅小火慢炒。大了火可不行,要不然不够酥或者炒糊了,便不好吃。为了炒“pong”,必须特制一个工具。将二十多根三四十公分的竹细枝绑在一起,做成毛笔似的东西。有了这个工具,炒“bong”才能更加顺利。这个工具能使米在锅里炒制的时候不至于被碾碎,也能毫不费力使之均匀地受热。面醒好了,把它擀薄切成筷子粗细的短条,撒上面粉防粘。下锅的时候边抖边下,防止面条黏在一起。炸到金黄干脆就可以出锅放在一边晾凉了。
炸完面条开始熬糖,用的是米糖。每年那个时候,就会有个人担着箩筐摇着拨浪鼓,喊着“米糖,米糖……”走在马路上叫卖。米糖米黄色的,外面有一层白白的粉。这东西很硬,卖米糖的人有一把类似钺一样的工具,用工具抵着糖,再用铁锤敲击工具才能把米糖分开来。妈妈艰难地把糖敲碎,从里面捡出两块小的,分给我和姐姐。
好甜,糖在嘴里逐渐融化后开始黏牙齿,一整个扒在牙齿上。也不用担心,慢慢的它就会化掉。
把碎成小块的糖放进锅里,再加一点水,熬至粘稠。用锅铲舀一点在高处滴落下来成线状,可以拉出丝,糖就熬好了。此时灶里不能再添柴了,把炭用灰盖起来一些。锅中下入炸好的面条翻拌均匀,然后倒入四方模具中压实。等温度稍微降一点,就可以趁热切了。切的时机很重要,切早了沙琪玛就会松散切不成形。切晚了糖硬了切不动,然后你就得到了一大块沙琪玛……
没过几天,又开始做豆腐了。黄豆头天晚上泡好,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开始做了。把泡好的黄豆磨成豆浆,再加水过滤。在房梁上吊下来一根绳,绳上系着一个横放着的与地面平行的活动十字木架,再把滤布的四个角分别绑在木架的四个角上,接着就可以开始过滤豆汁了。在滤布底下放一个大盆接过滤下来的豆汁,一人把住滤布架,一人把豆浆舀到滤布里,就这样两人协作,一遍一遍地来回摇晃滤布架。
过滤好的豆浆入锅煮开,倒入木桶里冷却到一定温度后,开始点卤。石膏加水搅拌融化,倒入豆浆中搅拌均匀,盖上盖子等待十多分钟。到时间后,打开盖子,你会看到桶里面漂浮着凝结的絮状物,此时的形态是豆花。找来做豆腐的模具,铺好滤布,将豆花倒入,盖上滤布,盖好木盖。最后在模具上压几块大石头,让它多余的水分压出去,豆腐才能成型。想要吃嫩一点的豆腐,压的时间就缩短一些。想要吃干一点的豆腐,就稍微延长压的时间。一般要压两小时左右。
做豆腐过滤剩出来的豆渣,加点猪油,放些辣椒粉一炒,就挺下饭的。不过也吃不了那么多,大多都是给猪吃了。豆腐做好后,就要用油炸成“豆腐子”,然后用竹篾串起来,挂在通风的地方,这样可以吃到元宵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