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之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九十七章 开城门李岩归寇,传败报廷弼病故,明末中枢一木匠,凤之翼,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匆匆一别,一晃数年过去,陕西大旱,可谓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李岩有举人功名,两次建议地方官员开仓放粮,赈济百姓,但都被庆阳知府驳斥一番。穷苦百姓,知道李岩善良,就到他门上乞讨,大喊李公子救救我们。
李岩心感神伤,当即打开了自家的粮仓救济饥民。李岩的父母全都亡故,家里就他说的算,他拿出家中大半财产购买粮食,开设了二十多个粥棚。
本地百姓,大肆传扬李公子的善名,如此一来,李岩的名声是越来越大。庆阳知府得知之后,下令将李岩抓入监牢,给他定的罪名是聚集百姓,图谋不轨,还借此霸占了李家的财产。不少百姓为李岩呼冤,但都被庆阳府抓进监狱,也就是跟李岩一起出狱的那帮人。
就在李自成率兵打来的前两天,红娘子的杂耍班又来到庆阳府,听说了这件事。红娘子并不知道“李信”就是当年的那位公子,但为李岩抱不平,准备砸开监狱,救李岩出来。正在想办法的时候,李自成的大军来了,红娘子便打定主意,不如借此机会,砸开监牢,救出李岩。说来也巧,在行动的这天晚上,高一功的人也在城内煽风点火,彼此间算是互相照应了一把。
李岩早已忘记红娘子的容貌,可红娘子却将李岩的长相深深地刻在心中,一直没有忘怀,所以才有见面时的那一惊。
或许这也是天意,二人从此成了一对,红娘子也跟着李岩加入了李自成的义军。
再说从庆阳府逃走的官兵,他们有的逃往长安,有的逃往平凉府。逃奔平凉府的那一路,是庆阳分守参将所带领。不等他们跑到平阳,就在半路遇到了从平凉赶来的援军,两下汇合,可知流寇已经夺下庆阳府,援军不敢再行前进,只能就地扎营,将情况禀明平凉知府和分守参将。
两位大老爷得知这事,心中大惊,料想流寇势大,还是赶紧飞马向总督大人报信。
在李自成刚到庆阳的时候,庆阳就已经派人去甘肃报急。
甘肃那边,杨奕山取得大捷,做的第一件事自然是向朝廷报捷,报捷的同时,还要肃清流寇余孽,安抚流民百姓。高迎祥带领流寇主力先一步就跑了,杨奕山命左良玉与吴家省分头追击,其余的兵马原地驻扎,招抚百姓。
这些百姓多是被裹挟的,现在已经一无所有,抄了流寇大营,也没发现多少粮食,这一来,杨奕山就有些头疼了,几十万百姓,要是没有吃的,不是饿死,就得再次铤而走险。
四川那边虽然送来十万石军粮,但这次打仗,也没有全带来,只带来两万石,够兵马两月吃用,也就行了,其余的,还在长安。眼下安抚流民需要大量粮食,无奈之下,只有咬牙拿出现有的军粮,搭设粥棚,赈济百姓。
杨奕山的部队,一天的口粮就得是三百石,一路行来,到今天,已经是二十三天,吃了将近七千石,剩余的不过一万三千石,要是在此时间长了,自己的部队都得没东西吃。眼瞧着,这样下去,肯定不行,杨奕山只能向朝廷催粮,请朝廷调拨粮食,安抚百姓。有一句叫做屋漏偏逢连夜雨,剿灭流寇没两天,熊廷弼竟然得了急病,这里除了军医之外,也没有什么好郎中,缺医少药,熊廷弼没坚持上三天,便病死军中。
杨大人本就因赈济流民的事,忙的焦头烂额,老丈人这一死,更如雪上加霜,简单的艹办丧事,让熊兆硅和熊瑚先抚柩回老家,自己还要留在这里。可还没等熊家兄妹走呢,就有士兵快马送来消息,流寇攻打庆阳府。这个消息,好似晴天霹雳,惊的杨奕山差点晕倒过去。
他随即命曹文诏率本部人马先行出发,驰援庆阳,他有心回去,可方着这么多百姓,他也怕再出乱子,料想庆阳有一万守军,短期内不会失守,自己便没有马上离开。找来张掖的守将和甘肃巡抚,安排让流民返乡,出军粮八千石,分发给百姓。
八千石粮食,要发给几十万百姓,实在有点杯水车薪了,可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杨奕山只能寄希望于朝廷。不过他表示,自己回到长安之后,会派兵再押四万石粮食过来,让百姓坚持一段曰子。
可曹文诏刚走,只过了一天半,败报传来,庆阳失守。杨奕山这一惊更大,马上就晕了过去,手下赶紧救治,不一会,杨奕山醒了过来,大声叫道:“拔营起寨,兵发庆阳!”
他这回可管不了其他了,庆阳失守,让流寇窜回陕西,那可就糟了。当然,这里的情况,他是不敢隐瞒朝廷的,只能如实上奏。
可是,一切都晚了。李自成夺下庆阳的第六天,高迎祥带领主力人马,来到庆阳。两军汇合,高迎祥自然是高兴无比,大大夸赞李自成一番,紧跟着,众人商量起下一步的计划。
李岩早已给李自成想好了对策,他们在攻下庆阳之后,也得到准确情报,杨奕山所率领的兵马,一部分是从山西调来的,一部分是从四川调来的,四川地势险要,而且巡抚朱燮元有些本事,不易攻取,倒是山西,相对容易许多。
于是,在会议上,李自成按照李岩的意思,提出已经商量好的对策,兵进山西。他的提议,得到众人认可,眼瞧着朝廷大军很快就会赶来,流寇只休息一曰,便离开庆阳府,朝山西赶去。
流寇占据庆阳的消息,很快传到左良玉、吴家省的耳中,他们率军星夜兼程急追,赶到之时,遇到了奉命前来的曹文诏,可是流寇却已然从庆阳城走了三天了,看方向,应该是奔山西去的。
三位将军想要率部追击,怎奈带来的军粮只够两天了,所以左良玉与曹文诏决定给杨奕山送信,汇报情况,兵马在此等候杨奕山的大军到来。可吴家省等不起,得知流寇要去山西,他心急如焚,见另外两人不打算去,只能自行带本部人马,向山西方向追去。
流寇也怕官兵追来,所以这一次,并没有裹挟百姓,而是只带领主力兵马出发。不过没裹挟百姓,担心官兵追来,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还是仗着李自成,是他强烈要求,不得裹挟百姓,以免影响行军速度。
流寇行军也不是一窝蜂的走,也要分前中后三军,前军一向是最占便宜的,因为流寇多是以抢为主,走在最前面的,自然是第一个动手抢的,等后面流寇的路过,什么也不会剩下。
为了争取当先锋,流寇的几位头领挣的是面红耳赤,经过再三协商,最后在高迎祥的支持下,这个任务,被闯天王高应登得到。
流寇大军之中,现在兵马最多的,是李自成,他现在手上有一万多人。而其他几家,合起来才一万多人,这也是他们为了逃命,不敢多带人马,但是跟在身边的,都是精锐。流寇之间的关系,也不存在什么统属关系,而是依附,可以说,这几营首领,只是依附高迎接,尊高迎祥为大哥。
高应登手下只有一千来人,他充当前部,他早就想好该怎么办了。多抢些银子,多拉些壮丁,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实力。
从庆阳一路向东,就能进到山西境内,高应登一路抢掠,不过说句实在话,却也抢不到什么。这年头,百姓不敢种地,因为谁种抢谁的,没人种地,老百姓就四处流窜,除了城市,乡间根本就没什么可抢的。
走了十多天,高应登一伙啥也没抢到,流民倒是收了好几千,人手这一增加,带来的军粮就不够吃了。这些流民不少都不是什么善类,吃不上饭,便干些抢劫的勾当,见高应登的部队也没有多少粮食,就帮着出主意。
一个叫乔五的小子,告诉高应登,往西南方向走八十里,有一个叫作溪山镇的地方,那里有不少百姓,而且还有人种庄家,比较富余,咱们可以到溪山镇去抢。高应登也是有些急眼了,一听说有富余的地方,岂会管其他,率领人马,就直扑溪山镇。
不过高应登哪里知道,这地方要是好抢的话,还用得着他去抢。乔五这帮人,干的就是抢劫村镇的买卖,他们曾经在那里吃过亏,想借高应登的力量,报一箭之仇。
(未完待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