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柄柳叶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八十五章 拉仇恨和解疑(求订阅),苟在手术室加点升级,一柄柳叶刀,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周教授与我亦师亦友,他肯定也不会强迫我什么的,这一点你放心咯。”
方闲则赶紧道谢:“谢谢云叔。”
“嗯,这一点方向,咱们就先在这里定下基调了啊,后面就不再产生什么分歧。”
“下面说一下你的安排和规划。”
“湘南大学附属医院创伤中心手术室的入职规划,之所以会设立手术室集训、入科考核两个阶段,主要是为了让新人能够更好、更加客观地了解临床上的急诊病种和患者。”
“在集训阶段,其实你们就是治疗的机器,或者说,只是承担一小部分操作的提供者,对病种的认知,你们也只是集中在治疗的层面。”
“可是每一个病人,他都是立体的,他是一个人。”
“每一个疾病,也是系统,它有诊断、治疗、预后,用药方案等等。”
“为什么会让你们先参加集训呢?就是要把基础打好,把治疗了解,治疗不了的,你会诊断也没用?诊断出来了,你打算怎么办?扔出去?”
“不会治疗,只会诊断,那这医生当得也太容易了些。所以,一个好的医生,一定是专业能力到了,才能够有资格去讨论医德、同理心这个问题。”
“没有能力的医德,就是另类的谋财害命。”
“而在集训阶段,为什么会如此要求理论呢?如此重视理论的考核呢?”
“就是入科考核这个阶段,就是你们对疾病的病因、诱因、诊断、术式的处理与选择,预后的分析预案等综合处理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阶段,还要与患者与家属沟通,更加能够明白患者家属需要什么,才能够再进手术室的时候,知道自己所做的手术,是有意义的。”
“你才能尽心尽力,而不是单纯的把病人当作一个治疗单位,他是一个人。”
“知道么?”方云如此讲。
方闲点了点头:“云叔,我一直都觉得,躺在手术台上的,是一个个同类,同伙,甚至是熟人,所以才不敢轻易地在没做好准备之前,就去创伤中心病房。”
“湘南大学附属医院,在对助手、主刀的标准,都有能力下限的要求,就是为了更好的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是为了保证治疗效果的下限,努力争取上限的一个理念。”
“我个人而言,也是如此想的,如此去准备的。”
“能够让自己的能力更强,那么我就在做好了最强的准备之后,再去接诊病人,不求手下绝对不死人,但是在我做所有操作的过程中,所有医疗活动的过程中,我已经尽力。”
“包括我的学习准备、技能准备,都已经到达了我这个时间点,去接触病人的一个极限,我愿意问心无愧!”
“和您一样,堂堂正正、规规矩矩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好一个医生,尽自己所能诊疗每一个病人!”
方闲一直都知道,医学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职业。
厚积,是每个医学生必须要自己做的事情,往死去积累,往死里去增加自己的厚度,这才是一个人为医生,在临床上当医生的最好准备。
着急看病?
华国那么多人,每个医生能够接诊的病人数量都极为有限,哪怕累死也是如此。
但是,虽然每个医生增加不了看诊的病人数量,但却能够决定自己看诊的病种数量和难度。
一生有限,必须得做抉择。
有人一辈子只看简单病例,感冒发烧,阑尾炎、骨折、胆囊炎。因为他们的准备,就只能让他们看这些,未免太过于消磨。
同样的,方闲自己这一辈子,能够看诊的病人数量也有限,顶了天也不过几万人,不超过十万,而十万人,在华国,不过是十万分之一的数量。
每个人都会生病,这是只要是个人,就无法避免的。
那么给哪些十万人次看病,看哪些病,这是方闲可以自己选择的。
一个聪明的人,一个有想法的人,当然不会选择去蹉跎,当一个普通的小医生。
“你还有这样的认识?”方云眼睛顿时一亮,似乎觉得方闲整个人再次长大。
这样的眼界,所站的高度,可不是一个小小的医学生可以去睥睨的?
不过,的确,方闲如今可以有资格说这样的话。
我这一生,要治疗的病人和病种,我自己要选一选,挑一挑……
方闲回以一笑,颇为谦虚地回:“云叔,这只是我的一种期望,可能并不会完达到这样的高度,也只能慢慢来,多多学习,多多努力……”
方云点头。
“其实你刚刚所论述的内容和探讨的方向,已经有点超出了简单的医学工作范畴,达到了更高的一个社会性范畴。”
“但这很好,咱们医疗行业,本来就是社会百态中的一环。”
“给十万个人治疗感冒发烧,让他们能够回家吃饭,和救下十万个人的命,让他们回家团圆,救赎多个家庭,比救赎多个病人的临时病患,在社会贡献度方向和个人成就感,那是完不同的概念。”
“但是能不能做到这一点,还是要看你个人的能力,和发展的前景。”
“不过能够有这么一个宏大的目标和相对可行的理想,是好事。而这样的好事,是不会有人标杆给你的,是需要你个人去悟的。”
“这个话题,我们也就到此为止了。”
“不过,既然你都说到了这里,我得给你解释一件事啊。你觉得,周教授所推广的这个‘位移’理念,其真正用意是什么?”方云如此问。
“能够让更多的医学从业者,到更加合适的位置,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方闲回,这个位移理念,他听过了不止一次。
方云则说:“一开始是这样的,但后来就不是了。”
“你知道为什么吗?”
方闲眨了眨眼。
“因为有能力的人,都想往外面跑,都想去更好的单位,更好的医院。反而,这样的情况比医学会的登天梯制度出来前,这个趋势更盛。”
“这样一来的结果就是,根本留不住人。”
“地级市医院的人待了一段时间,跑了。县医院的人,成长起来后,就跑了。镇医院同样如此。”
“谁想在当地待啊?”
“所以,现行的这个位移制度啊,其实就是一个补空缺的过程。不能让一个地方的技术存在坍塌,以至于当地的治疗水平,在某个方面完崩溃掉。”
“这才是本意。”
“你以后,在解读任何问题,都要多方位地考虑一下,它除了解决行业问题,还能不能针对一些社会性的现象。利弊双刃,一定是这样子的。”
“其实也能理解,你自己现在想回我们常市工作么?”方云问。
方闲摇头。
“这就对了,每个人都是这样。”
“当然,像如今这样,只是把一个单位当作是垫脚石,能力出众后就跳出去,的确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医疗资源的下沉,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这样的模式,比起很多年前的那种,什么对口支援啊,对口帮扶啊,下乡支援啊,这种模式,要好很多……”
“正式工作和定点帮扶,毕竟是完不同的概念,上心程度都不同。”
“所以,基于此,现在的医疗行业,其实就是类似于大集团制,就是在省甚至国范围内,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跃迁’路线。让人能够有干劲,值得期待。”
“上限不被圈死的话,那么积极性肯定也不会被打压,除了少数喜欢躺平的人外,大部分人还是希望往上走的。”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