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黍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世宗篇49 皇帝迟暮,太子早薨,汉世祖,芈黍离,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而大学堂的学子,不是权贵之后,就是天下士林、学子精英,也帝国统治阶级的后备力量,而皇帝对他们而言,是具备“致命”诱惑的。</p>
熙熙攘攘的广文馆,随着圣躬到来,迅速平静下来,恢复庄严肃穆。刘文济缓步走至台前,俯视着满面殷切的学生们,接受他们的朝拜......</p>
原本,刘文济是准备了一大段场面话要讲的,然而,真如此“亲近”地与学子们待在一块儿时,却决定说些实在点的话:</p>
“在场诸位,都是大汉精英,每一人拿出来,都讲得出一番不俗来历,最次都是各道州精心选拔的贡生、童生,优中选优,资质卓越。</p>
朕与朝廷,对尔等也是寄予厚望,希望尔等能够成为大汉的栋梁与榱桷。国家之未来,社稷之安定,黎民之康乐,最终都得靠你们去维持与巩固。今日看到各位,朝气蓬勃,朕亦满腹感慨,只觉朝廷有指望了!</p>
过去的近二十载,有三万余名从大学堂走出,他们大多学有所成,在帝国诸道州发挥着才干与功用,有些已泯然众人,有些则已成为国家柱石,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官场这座大染缸,在是非名利、蝇营狗苟之中,堕落沉沦......</p>
后者,朕希望诸位,能引以为戒。朝廷斥巨资,修建如此宏伟瑰丽之学堂,比许多紫微城的殿堂楼阁都要亮丽多姿,只盼尔等能够潜心学习,学有所成,成有所用,才为国家,能为社稷,兼济天下,造福黎民......</p>
朕犹记得,少时在世祖膝下读书时,曾听闻这样一番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p>
世祖之器识雅量,盖三皇五帝,绝千秋来者,数十年来,朕默默牢记此言,亦以此言时时勉励鞭策,然世祖之高度,又岂是朕所能企及?</p>
此言,朕珍藏了五十年,今日见机,就将之转赠诸位学子,后生俊杰,望尔等以此自勉!盼他日居高位,判大事时,犹不忘今朝刻苦读书之初心......”</p>
刘文济这番话言罢,广文馆内静了好一会儿,方才在蔡齐的带领下,敬拜称是。连老夫子都为“横渠四句”的出世,念念自语,神光焕发,就更别提那些年轻的学子了,几乎每个人都心潮澎湃,热情难抑。也很难想象,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中,会有学子对这四言,对由皇帝亲口道出的勉励之语而无动于衷。</p>
就在刘文济满腹感慨地结束对大学堂的考察后,回宫途中,收到了一则消息,一则不幸的消息,于洛阳而言更是一道震动朝野的噩耗,极有可能深刻地影响到大汉帝国的未来。</p>
帝国储君,当了二十年太子的刘继礼,薨于东宫弘德殿!</p>
——————</p>
太子刘继礼之薨,属于猝死,大概是心脏方面的毛病。长久以来,太子刘继礼都是一个恭顺孝敬、谦虚有礼、待人以宽、处事有度的人,但在谦逊平和的表面之下,实则满怀心事,满腹压力,甚至一度抑郁。</p>
刘继礼的抑郁,一方面来源于皇父,康宗殷鉴在前,刘文济对于所有皇子的教育培养都十分重视,时时关注众皇子的学习与表现,作为太子,帝国的继承人,受到的关注自然是最多的,而皇帝的严格约束与过度关注,必然给他带来巨大的压力与强烈的不适感。</p>
另一方面,则源自宫廷内外的期待,以及众兄弟们的挑战了,尤其是来自有杨氏支撑的幼弟刘继英的挑战。夺嫡之争,自古以来便是宫廷内部的一个主要戏码,循环往复,从无断绝,而以建隆朝的皇室格局,夺嫡之势的形成也是不可避免的,尤其在刘继英年纪渐长之后。</p>
而刘继礼,即便有刘文济的悉心培养以及赵王生前多年熏陶,性子偏软,甚至有几分懦弱,这也是面善心狠的刘文济唯一不喜的一点。</p>
但除此之外,对这个太子刘文济还是比较满意的,谦逊知礼,规矩本分,不望其开拓,但该是个合格的守成之主,也相信其能够遵从自己的政策理念。</p>
同时,刘继礼在权贵官僚、文武百官中的名声也很好,他们也没法不喜欢一个性情柔顺、礼节下士、宽以待人的储君。</p>
因此,在刘继礼三十五岁过后(建隆十五年),刘文济便让他真正地参与到朝政大事的处置上来,进一步培养他的实践能力。</p>
这也是刘文济彻底表明对帝国继承人态度的一个决定,几乎直白地告诉宫里朝外那些不安分的人,太子的地位不可动摇,他的意志更不可动摇。</p>
这样的背景下,即便作为大汉帝国有史以来最弱势的太子,刘继礼的太子之位依旧很难为人所撼动,惯性是强势的,帝国近九十年形成的各项制度是成熟完备的,有太多传统保守的势力支持巩固着刘继礼的地位,这份“保守”与“顽固”也包括刘文济本身。</p>
但是,刘继礼自己不“争气”,壮年而薨,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储君没了,这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制度,都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毕竟,国本动摇了。</p>
刘继礼死得突然,让无数念其好的人哀惋叹息之余,也打破了皇帝刘文济的既定安排,以及诸多大臣的期望。在皇帝日渐老迈,不堪国事的情况下,更引发了众多仁人志士的担忧。</p>
事实上,还在的刘继礼治丧期间,宫廷内外、朝廷上下不少人就已经蠢蠢欲动了,等丧期一结束,新一轮的夺嫡之争,就刻不容缓地在洛阳城内展开了。</p>
而最具竞争力的,只有两个,一个是由杨皇后所生睢阳郡公刘继英,以及章德太子刘继礼嫡长子刘维箴。</p>
在大汉帝国最巅峰的岁月里,刘文济怎么也不曾想到,在自己的统治后期,他面临的最大挑战,竟是继承人的选择问题......</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