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黍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汉世祖,芈黍离,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b></b>随着朝廷平南战争胜利,天下一统的消息向各方各道扩散,在乾祐十五年即将结束当口,全国各地却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些奇异现象。
比如,洛阳上奏,嵩山少室山深处,突有山壁裂,有清泉流出,其味甘甜,饮之神清气爽;
又如,河东道上报,晋阳潜邸有龙吟之声,全城皆闻,作为大汉的龙兴之地,似乎在对大汉建立的功业做响应;
再如,兖州上报,泰山有九道五色彩霞绽放,持续半个时辰,方才消散,消息传来,又有人向刘皇帝重提旧事,封禅泰山;
还有,关中也上奏,长安城曾经驻跸处,有奇异兽音,如龙凤和鸣
陆陆续续地,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大汉各地是祥瑞不断,异象频传。上一次,大汉朝廷像如此这般规模“喷发”,还是刘承祐初继位之时,当然那时候背后有人在推动,为刘皇帝造势,营造一种顺天应命的假象,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迷惑且稳定人心的作用,巩固其皇帝宝座。
但这一回,刘皇帝可以摸着他的良心发誓,他并没有刻意再去整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然而地方上的官员们却不乏聪明人,不乏投机者,有人牵了个头,效仿者就接踵而至了。以刘皇帝的眼界与见识,他当然知道这些异象背后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初时,刘皇帝并没有太大反应,只是象征性地做“知道了”的回应。有些祥瑞吉兆,也并非什么坏事,四海归一,天地同乐,千百万子民也许能够从而增强对国家的自信与认同。
只是,随着各种奇景异象,纷纷上奏,给刘承祐一种各地官府都把精力热情投入到发掘“祥瑞”之上的感觉,刘皇帝自然感到不满了,觉得该杀一杀这股歪风了。
“这世间何来的这么多的祥瑞?还都集中爆发于这满目凋零的深冬寒月?还是,朕如今取得的成就,当真能够感天动地了?”崇政殿内,轻轻地放下又一封奏本,刘承祐忍不住怒气了,直接表示其不满,扭头就冲吕胤吩咐道“拟一道诏书,发告天下道州,祥瑞福兆,如为天赐,任其自然。让各级官吏,还是把心思放在治理户口,解民疾苦上!”
“是!”吕胤当即应道。
事实上,就算刘皇帝不下这道诏令,吕胤都要进言一二了。凡事过犹不及,这点道理,虽然浅显,但能看破之并时刻保持理性的人,并不多,所幸,刘皇帝心里有谱,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刘皇帝打心里是不相信那些东西的,听多了只会觉得厌烦。
“还有武行德历来稳重,他怎么也搅进来了?”刘承祐似乎还不解气,说道“关中今岁旱、蝗波及严重,他这个主政长官,不思抚养百姓,还能分心他顾?”
在当政的这些年间,大汉的军政体系之中,是诞生了不少“楷模”的,武行德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人物。并且,其经历也多受人传颂与羡慕。
原本这只是晋军中的一个并不出名的普通军官,趁着契丹灭晋,中原大乱的机会,兴义举,率众抗辽,并且十分有眼力地投靠了当时初兴的大汉,并且一跃成为一方藩镇。
而一直以来,武行德所秉持的为政之道,就两点,上则竭忠侍奉朝廷,下则怀仁安养百姓,居有善政,响应国策,大干实事。到如今,能做到这些的,已经不算出奇了,但在大汉立国早期,在武夫当道,藩镇势力仍有余晖的大环境下,却是一股清流,十分难得。而最难得的,武行德是个地道的武夫出身。
乾祐初期,国家财计困难,武行德穷河阳财税,以供应东京;乾祐新政,丝毫不打折扣,全力听从朝廷制命,推行国策的,仍旧有他。
过了这么多年,武行德始终保持着这种为政习惯,而一桩桩表现,可完全落在刘承祐眼中,对于武行德也多有好感。当然,武行德也得到了该有的回报,十多年下来,累历多方,从河阳到徐州,从许州到蔡州,再从淮北到关中,一直都是封疆大吏。并且,对其家族也不乏恩赏,封妻荫子是应该的,其弟武行友也是一方将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