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夜喜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553.第551章 贵与贱,风起时空门,芭蕉夜喜雨,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保存得好,能放半年以上。”</p>
半年以上?那极好!“又能当主粮,又能当菜蔬,还能当零食!以后咱们军田要多多地种!”</p>
“方才世子说,这磨成粉,还能做成粉面呢,能保存更久。”</p>
“那必须多多种植。还得叮嘱各卫营不能多吃了,得留足下季种子。”</p>
“先前王爷说了,各军田只留够种子,余下要拿出来卖与百姓。”</p>
见赵广渊点头,有些将领便问,作价几何?</p>
赵广渊便又与众将商议土豆的价格来。</p>
吃完饭,近水楼台的将领们生怕土豆被订完了,忙到军需处,给自家田里也订了种子。</p>
军田的地豆开挖,亩产也传了出去,一亩竟有十五石!惊掉了西北百姓的下巴。百姓们纷纷围到有种植地豆的田里。等着看百姓们开挖的情况。</p>
百姓们的热情把函谷城及周边诸城种土豆的百姓们吓到了。</p>
生怕被抢。有些还成立了巡逻队,还请了镖局的人到田里帮忙守着,有些村子还偷偷打了火把夜里开挖。</p>
挖了半个月,当初领了土豆种子,不管是军田还是百姓们的田,都挖完了。亩产也都统计了出来。</p>
除函谷城和一些卫营,亩产达到十五石之外,卫营均产在十四石,百姓们因地里肥力不足,最高的亩产也才十四石,平均也就十三石左右。</p>
不过相比于西北其余庄稼二三石的亩产来说,已是天量。</p>
各处喜气洋洋。</p>
各处还冒出了帮忙挖土豆的小工,偷偷在衣服里藏土豆种子的事。本来揪着要打一顿的,结果做活的小工哭哭啼啼说着羡慕的话,说是自家地薄,收的庄稼交了税,都不够一家人吃的。才跑到当小工。</p>
众人听了又恨不起来。这只怕是最让人下不去手去打骂的小偷了。</p>
赵广渊听说后,便命人到各村收土豆,除了各家留足种子之外,都回购了回来。</p>
很快收上来的土豆便由公交马车送到各处驿站,再由驿站送到各城去售卖,西北各地百姓,可凭户册地契进行购买,一斤种子十文。</p>
“十文会不会太贵了?”</p>
一亩地需二百到三百斤土豆种,一斤十文,那就是一亩地得花二两到三两买种子的钱。林照夏有些担忧百姓拿不出买种子的钱。</p>
赵广渊歪头咬住林照夏递到手边的西瓜,“还有西瓜?地里的西瓜不是收完了?”</p>
“你体质怕热,我让人在地窖存了一些。”</p>
想到夏天他火炉一样的身子,林照夏就有些嫌弃。挨着她,就像身边挨了一颗火球,想推开他,他还不肯,非要腻着她。</p>
赵广渊看她一眼,也是想到此,笑了笑。这里不像华国,那边有空调。这边屋里虽摆了冰盆,但持续时间不够,夜里自己挨着她,她总是躲得远远。</p>
“笑什么,问你呢,这价格方元帅他们都同意?”</p>
赵广渊点头,“大伙一起商议出来的。”</p>
今年各军田收的土豆较多,至今兵部也未拨下西北军粮晌,各卫营还打算靠着这一波卖土豆,攒出些军费来。</p>
至于百姓那边,“一亩收十三石,一亩地便能卖银十三两。哪怕到钱庄借银都会买。”</p>
这笔买卖,哪怕是不识数的农人也是会算的。</p>
“这是第一茬,各处关注的人多,不只西北百姓盯着,大齐商贾也盯着,互市那边西域各国的商人在采收的时候就派人盯着了。卖的便宜了,倒给别人做了嫁衣。”</p>
“所以你卖了两种价格?”</p>
赵广渊点头。西北百姓凭户册地契一斤十文,而商人及外地百姓,一斤则卖十五文。</p>
“你这样做,只怕要吸引更多外地百姓迁户到西北来。就不怕各地官府上书弹骇你?”</p>
“我岂会怕。留不住百姓,那是他们无能。”</p>
林照夏的猜测是对的,此番因土豆一事,西北百姓光种土豆就发了家,引得无数人眼红。外地来寻活的百姓,已是起意迁户西北。</p>
没有哪一个人喜欢背井离乡,百姓们更是喜欢安稳。但西北能吃饱饭,又有越王大军保护百姓,生活富足,安稳,是百姓毕生所望。</p>
不只种土豆的百姓富了起来,各卫营更是凭着这一波卖土豆,库房里的银箱堆得越发的多了起来。</p>
按正军一员授田十二亩算,卫营五千兵,至少要囤田六十顷。今年地里一半种棉一半种地豆,地豆亩产十四石,除留足种子,及吃掉一些之外,各卫营至少卖土豆得银能有三四万两。</p>
能支应三四个月的军需开支。</p>
“要知道土豆能如此高产,能卖这么多银子,当初全部军田种植土豆,岂不能自给自足了?”</p>
各指挥使给越王上的信件中,无不可惜种得少了。</p>
但赵广渊笑而不回。地里种的棉花还没收呢。</p>
怎知棉花不能卖上高价。</p>
收了土豆后,各处又盯了军田里的棉花,看得比眼珠子还精心。</p>
收了土豆后,各处除了盯着棉花田,还盯着越王府。</p>
而越王府似乎脚步慢了下来。越王带着世子天天跑函谷关练兵,见不到他。而越王妃似乎也不爱出门了。</p>
林照夏不是不爱出门了,她是事情越发多了,天天有人来向她禀事,脱不开身。</p>
互市渐兴之后,各处商贾都在西北开起作坊。因西域商人喜欢大齐的瓷器,各处的瓷器都往西北运来。但路上又常有损耗,而使很多人便在西北建起瓷窑。</p>
林照夏和赵广渊手里没有烧窑的人,但忽然想到一个人。</p>
当时赵广渊南下视查水利工程,在渚头县认识一个烧砖窑的作坊主柳时遇。因帮了他,后来他一家也随着赵广渊到了京城。</p>
互市兴起后,各处都要建宅子建铺子,赵广渊便想到了他,命他到了西北。柳时遇便在函谷城外建起砖窑,烧起砖瓦来。</p>
整天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排队买砖瓦的都排到了一个月之后。</p>
除了砖窑,越王府还从青州把制酱的工人喊了些来,在函谷城里开起酱坊。又从沿州叫了一些人来开了干菜坊。</p>
如今酱坊和干菜坊已经对外出售了。</p>
西域来的商人对酱坊出的酱料很是喜欢,而干菜坊出的各种菜干,和泡菜咸菜脱水菜,更是喜欢得紧。他们一路风尘仆仆,往返的路上,吃的都是干粮肉干,哪有什么菜吃。对于可以用水一泡就能吃到的菜,那是一麻袋一麻袋的买。</p>
各处生意红火,忙得林照夏是团团转。</p>
除此之外,林照夏要的另一批人也到了。</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