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离刺荆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13章 议谥,我在现代留过学,要离刺荆轲,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太常礼院的官员,就经常靠着这个,狂吃去世大臣家属的好处。</p>
而一般的家属们为了给自己的先人捞一个好谥号,只能捏着鼻子任由这些家伙敲诈。</p>
不过类似司马光这样的执政重臣,是直接跳过了前面两个步骤的。</p>
不需要请谥,也不需要太常礼院的人来拟谥——他们的咖位不够,没有资格。</p>
能评价宰执的,只能是另一位宰执。</p>
听说文彦博来了,韩绛和吕公著,连忙领着其他执政出迎。</p>
等他们将文彦博,迎到都堂的大厅,请他上座后,文彦博就直接开门见山的问道:“诸位宰执,司马君实的谥号,议得如何了?”</p>
韩绛道:“不瞒太师,我等正在议。”</p>
“嗯?”文彦博眼睛一瞪:“有困难?”</p>
“不瞒太师,确实如此。”韩绛不动声色的答道。</p>
“有何困难啊?”文彦博眯着眼睛,扫着在场的这些宰执,整个人的气场完全放开,瞬间就让很多人感觉到压力了。</p>
也是直到这个时候,一些年轻人才想了起来。</p>
这位老太师可不仅仅是一个致仕赋闲在京养老的老臣。</p>
他还是一位曾在御前,直接说:陛下乃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的强势人物。</p>
关键是,他说了这个话后,一根毛都没有掉过。</p>
先帝依然重用他。</p>
韩绛不动声色的道:“官家禁中曾语太后:《礼》曰:微之显,诚之不可掩也!又闻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p>
“故此,我等宰执,以官家之语,拟司马君实之谥。”</p>
文彦博自知道这个事情。</p>
他看向韩绛,道:“官家既有此意,尔等宰执,照此议定便是有何难处的?”</p>
“依老夫看,司马君实生平治学严谨,有经天纬地之文章,有道德博闻的名声,其一生清白,天下知名,志向始终,不曾为之动摇!临终以仕宦所得,尽馈于父老,可谓无私!”</p>
他说着,就直勾勾的看向韩绛。</p>
谁都知道的,司马光生前的追求是什么?</p>
为什么定不下来?</p>
吕公著这个右相肯定不会拦。</p>
唯一会拦的,就只有韩绛这个左相了。</p>
韩绛眯起眼睛:“自古,谥乃行之迹也。”</p>
“官家固欲美谥之,但我等大臣,却不能不顾天下议论!”</p>
“当初,夏文庄(夏竦)仁庙初欲谥文献,群臣非之,再改文正,群臣再非,终为文庄。”</p>
说到这里,韩琦就看向文彦博:“太师难道连此事也忘了吗?”</p>
文彦博呵呵一笑,他和韩绛,都知道彼此话中的意思。</p>
他来这里,就是来给司马光争一个好谥号的。</p>
而且,这个谥号,司马光生前一直在追求。</p>
而韩绛则不想给。</p>
因为韩绛说了——谥,行之迹。</p>
是一个人一生的总结。</p>
而他不认为,司马光配得上那个谥号。</p>
于是,就举了夏竦当年的事情来回敬文彦博。</p>
真是岂有此理!</p>
只是,韩绛哪来的胆子?</p>
他今天做这样的事情,不怕将来他死后,也被人在身后名上为难吗?</p>
除非……</p>
文彦博眯起眼睛来。</p>
他看着韩绛,想着韩绛透露给他的内容。</p>
禁中官家语太后——《礼》曰:微之显,诚之不可掩也!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p>
前一句,语出礼记中庸篇,后一句,出自诗经.大雅,也被礼记所引用过。</p>
两句话连在一起,正常的解释应该是非常正面的才对!</p>
那为什么,韩绛非要拦着?不肯给那个谥号?</p>
有什么事情,是被他忽略的吗?</p>
这样想着,文彦博就问道:“那么,都堂诸公,都拟了些什么谥号?”</p>
韩绛轻声道:“老夫以为,司马君实一生,治学有成,资治通鉴一书,旷古烁今,可谥之曰:文!”</p>
文彦博顿时怒目圆睁的看向韩绛,感觉自己被挑衅了。</p>
因为在大宋,单谥在通常情况下,是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委婉的批评或者是朝廷对这个大臣的死,根本不重视,甚至很轻视。</p>
因为有两个前例——仁庙时,曾想给一个叫王沫的小官谥文,而这个官员死时的官职甚至不够赐谥的标准!</p>
第二个例子,同样发生在仁庙时代。</p>
执政陈执中去世,当时最初主持议谥的是韩维,韩维素来不喜欢陈执中,所以给他定了个‘荣灵’的谥号,这就是指着鼻子骂他了——宠禄光大曰荣,不勤成名曰灵。</p>
主持定谥的太常寺,觉得韩维太激进了,做人要友善一点,所以给改了一个‘恭’的单谥——不懈于位曰恭。</p>
这也算是恶评了。</p>
然后,当时的判尚书考功官杨南仲,觉得太常寺这个恶评,太不委婉了,所以将单谥变成了双谥,加一个襄字,以恭襄报了上去——所谓襄,谥法云:因事有功。</p>
这个人对大宋还是做了那么一点贡献的!</p>
当然,放在恭襄的语境里,这个贡献很可能就是指的他死了这个事情。</p>
最后,报到仁庙那里,仁庙感觉杨南仲还不如不加那个襄字呢。</p>
于是,最后定下来的就是谥恭。</p>
陈执中,从此就是陈恭公了。</p>
所以,在现实来说,在大宋单谥是不如双谥的。</p>
这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事情。</p>
看看历代赵官家那又臭又长的谥号就知道了。</p>
同时这也是一个很简单的数学题——字数越多,功劳越大,美名也越多。</p>
所以,韩绛给司马光按的单谥,在文彦博的理解中,等于是不装了,奸臣自己跳出来了!</p>
韩绛看着文彦博的神色,道:“太师不要急。”</p>
“谥文也没什么不好。”</p>
“韩文公(韩愈),文起八代之衰,为天下表彰至今,可谓佳话!”</p>
“此外,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p>
“司马君实以‘文’为谥,并不伤其美誉。”</p>
“何况,老夫也只是一个提议。”</p>
“太师若是有异议,可以上书官家,直抒己见。”</p>
文彦博看着韩绛,有恃无恐的样子。</p>
内心的迷思更多了。</p>
因为,很显然,韩绛是不可能糊涂到这个样子的。</p>
给司马光一个单谥?</p>
别说官家了,朝臣们是绝不会答应的。</p>
尤其是吕公著、范纯仁、吕大防还有他、冯京、孙固等旧年的旧党大臣们,没有一个会同意。</p>
所以……</p>
考虑到韩绛马上就要致仕这个事实,这就不得不让文彦博怀疑,韩绛是故意,故意在这里当小丑,扮恶人。</p>
这样想着,文彦博就哼了一声,道:“若是如此,老夫自会上书。”</p>
他看向吕公著:“右相以为呢?”</p>
吕公著平静的说道:“吾也已拟好了给司马君实的谥号。”</p>
“嗯?”</p>
“文忠!”吕公著淡淡的说道:“君实,有经天纬地之学,有道德清正之名,有爱民之心,有惠礼之行,谥文,恰如其当。”</p>
“而其危身奉上,不辞艰险,可曰:忠也!”</p>
文彦博的眉头皱的更紧了。</p>
韩绛故意提出单谥文,或许还能用打击报复解释——司马光生前,没有给过他一次面子。</p>
所以,他在致仕前,故意恶心一下司马光虽然很不理性,但不是没有可能。</p>
毕竟,万一他抱着自己都要致仕了,不如爽一爽的想法呢?</p>
可吕公著拟的这个谥号就……</p>
文忠?</p>
也算是个美谥吧。</p>
也算符合司马光生前的作为吧——哪怕他为执政,有八个月在家里卧病。</p>
但就问你,他是不是不辞艰辛,抱病入京,为少主辅政?是不是在病中都在忧心国事、民生?</p>
可是,司马光想要的谥号,他自己虽然没有说出口。</p>
但谁不知道啊?</p>
就是文正!</p>
所谓文正,乃仁庙朝时,为避讳仁庙的名字,而从文贞改过来的。</p>
谥法曰:清白守节曰贞,行清白,执志固也。</p>
又曰:不隐无屈曰贞,坦然无私也!</p>
对大宋而言,文正是仅次于忠献的美谥。</p>
但对司马光而言,文正是他一生的追求。</p>
不能谥文正,他的一生就是失败的。</p>
吕公著与之相交数十年,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p>
除非……</p>
文彦博想到了一个可能,默默的不在做声。</p>
(本章完)</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