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不如馒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千七百六十九章 戏说真不是胡说,奶爸戏精,面包不如馒头,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剧组里头有的是人才。
道具指导,还挂着副导演头衔的胡统就是个人才。
他不是啥名牌影视学院毕业的,甚至不是名牌学校毕业的,在江南一所二本大学读的经济学,毕业后一头扎进大唐公司当起了小道具师。
这人有个特点,对二战时期的各国武器门儿清。
比如《巧奔妙逃》里要用到的武器。
王八盒子,这是必须用的。
还有游击队用的盒子炮。
这就有说法了,那时候的我们,用的武器,至少在前期是比较杂的,活跃在北方的包括游击队和武工队在内的预备部队,人手一把镜面匣子显然做不到,甚至在我军都没可能做到镜面匣子普遍装备。
这就有了三款仿镜面匣子的武器。
一款是晋造,俗称大眼盒子。
材料不行,工艺不行,晋造大眼盒子当然不可能比得上镜面匣子,但有时候这种玩意儿咱都没有。
还有一款是皇家重工的前身仿造的,没有获得专利,为这事儿胡子还嘟囔着要制裁。
这款俗称二十八响的家伙事儿比大眼盒子要好使的多。
还有一款,是刘跑跑打下安庆之后席卷了安庆军械的底子在羊城制造的,大量装备南方的部队,突出一个大,三十五响都是小的,惹急眼儿能当短棍使。
胡统查找了资料,在当年的太行脚下,预备部队用的,前期大部分都是晋造,毕竟老西儿渡河的时候,李团长们偷了丫的老窝,弄到了一条生产线。
剧组就用晋造。
此外,还有小鬼子的装备。
实际上,当年打到这边来的小鬼子,用的武器还是比较杂的,三八大盖装备在大部分联队,也有一些用的是欧美“丢失”的武器。
《巧奔妙逃》里设置的小鬼子用的是他们的制式。
三八大盖,外八字。
唐夕扮演的小队长手下有五十多个人不到六十人,这是比较符合当时的小鬼子的小队规模的,五十到七十人的标准。
但唐夕对武器有疑问。
打扮起来,唐夕挎着指挥刀在铁轨上来回走动,看着胡统指挥着道具组把两门轻迫扛上来,不由有些眼晕,这是在铁道上啊,你换个大一点的也行,这么小点的能体现小鬼子的疯狂?
“胡哥。”唐夕连忙问,“能换两个大点的吗?”
胡统眼睛一翻:“你还想要啥?要不我给你把重炮弄来?四五式150㎜要塞炮或者150㎜野战加农炮行吗?要不九六式150㎜岸防炮你看行不?”
唐夕拿起个掷弹筒点评:“就这么大点的东西怎么体现小鬼子的丧心病狂啊?”
想了想,唐夕建议:“不是有仿九二式吗,拉出来。”
胡统差点把唐夕骂死:“好歹你了解点历史啊,那玩意儿是啥?那是小鬼子的精锐步兵联队搞的玩意儿,你一个小队长就想玩那玩意儿,你爹是天蝗?”
唐夕奇道:“合着那玩意儿也还很稀少?”
“你神剧看多了。”胡统骂道,“那帮玩意儿也很穷,你以为他们当年多富有?九二式那是啥?那是咱的主力团打一年也未必能缴获一门的玩意儿,要你一个小队长都能有两门,咱早他娘的能集合起一个野炮师跟丫挺的打对攻了。”
可是这轻迫也太不起眼了啊。
“狗日的就是用这种不起眼的家伙打的我们付出无数生命的代价才打跑狗日的的,别小看这玩意儿。”胡同介绍,“狗日的一个小队五十到七十人,一般配备一个机组,两挺歪把子,一个掷弹筒小组,两门轻迫,还有两个步兵班,一直到后期,狗日的人不够武器不够,才形成一个小队一门轻迫的局面。”
那这轻迫还有点儿说法啊?
“狗日的装备的都是50㎜口径之内的轻迫,这种单兵携带的玩意儿,抛射筒只有25.4㎝,方便,轻巧,一个人就能扛着跑,剩下的组员主要是扛弹。”胡统骂道,“就这种别说现在就是在当时列强压根瞧不上的火力,狗日的都对咱造成多大的优势,这要真能把九二步装备到小队,咱还得付出多大的代价?”
关荫刚下山,闻言高声赞道:“这才是抗战剧的道具师。”
胡统笑道:“就吃这饭碗,再说哪怕上网查一下也知道这些啊。”
关荫建议:“我建议再加一挺九二重吧。”
胡统不解。
“乡村音乐教师小队长跟旅团长关系比较好,老乡嘛,加上联队长看重这玩意儿,给塞一挺九二重没什么问题。”关荫说自己的想法,“当然了,这只是我的想法,道具组有道具组的考虑,能用就用。”
胡统点头:“我看行,狗日的也是各种裙带关系。”
抄起对讲机,胡统下令:“把准备好的九二重扛过来一挺,记着要拆开,还有,再加一门轻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