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小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53章 自旋角动量和磁矩,逆流之我是学霸,术小城,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德国最著名的物理期刊《物理学年鉴》以加印专刊的方式出版美国物理界的学术文章,这对美国物理界而言是很高的待遇。
《物质波》、《镍晶体被电子衍射实验》、《高能电子衍射实验》这三篇文章构成了物质波系列,《物理评论》上的英文版是首发,《物理学年鉴》上的德文版是转发。
《电子自旋和不相容原理》在《物理学年鉴》上的发表属于首发性质,算上转发性质的三篇论文,这四篇重量级论文在德国期刊上的发表使得李康平拥有了更多的操作运营空间。
除了期刊,还有斯梅卡尔写的信。
“尊敬的李博士:我暂时不评价物质波系列的三篇论文,我最近主要是在研究你的《电子自旋和不相容原理》。我不止一次的读了这篇论文,并且我也看过了你和爱因斯坦先生的通信。爱因斯坦先生的意思是,即便我们尚未完全论证清楚《电子自旋和不相容原理》,也该让它先发表。所以爱因斯坦先生在与你通过几次信之后,要求《物理学年鉴》刊登《电子自旋和不相容原理》。”
“据我所知,慕尼黑的那些朋友对《电子自旋和不相容原理》更感兴趣,其中有位叫作沃尔夫冈·泡利的年轻人几乎陷入了痴狂的状态。”
“泡利是这么说的,天呐,我曾经有过类似的模糊概念,但他将这个概念具体化了!他征服了我,也打击了我!我爱他,我也恨他!”
“泡利的数学水平非常棒,但他的脾气非常古怪。你最好永远不要跟泡利见面,因为他一定会烦死你。”
“对于我来说,我想请教你几个问题,第一,我的计算方法是利用洛伦兹变换来求出在一个坐在电子上的观察者看来的由核电场引起的磁场,然后根据相对论公式的相同方法沿着路程求平均扰动能量,但是由于‘塞曼效应专家们’对这种假说的冷淡态度,我不知道该不该继续论证下去,所以只能麻烦你了。第二……”
爱因斯坦的学生的学术水平蛮高的,李康平尊敬爱因斯坦,亦对斯梅卡尔给予了足够的尊重。
李康平回信解答了斯梅卡尔的疑惑。
既然《电子自旋和不相容原理》发表了,就让它从现在开始发挥作用吧。
《电子自旋和不相容原理》中有写:原子核具有自旋角动量和磁矩。
“原子核具有自旋角动量和磁矩”只是假想,尚未找到实验证据。
虽然是假想,但“原子核具有自旋角动量和磁矩”提供了一种假想形式的理论依据。
核磁共振,是指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在恒定磁场中由电磁波引起的共振跃迁现象。
此时并没有“核磁共振”这个学术名词,人们根本不知道“核磁共振”的概念。
追根溯源,“核磁共振”的首位“铺垫者”是卢瑟福。
1911年,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模型后,由于原子核是一个带电的力学体系,人们就推测原子核具有电磁矩。
卢瑟福没有花太多精力去研究“原子核电磁矩”,所以他是“核磁共振”的“铺垫者”。
对“核磁共振”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是斯特恩、拉比。
斯特恩因为“在发展分子束方法的贡献以及质子磁矩的发现”,荣获194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拉比因为“发明记录原子核磁性质的共振法”,获得194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物理学家们在20世纪30~40年代真正了解清楚了“核磁共振”的物理学原理?并制造出了“核磁共振”的仪器。
将物理研究成果转化为医学应用,这是庞大的工程。“核磁共振”技术全面运用到临床医学领域?那又是几十年之后的事情了。
现在?斯特恩教授并非分子束方法的发明者?伍德盖特教授、李博士才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