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夜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13章 昨日贵妃,史上最强狐仙,仲夏夜姬,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兴致勃勃的俩人开始往回走。
没想到来了个说熟不熟的人。
如黑曜石般澄亮耀眼的黑瞳,闪着凛然的英锐之气,在看似平静的眼波下暗藏着锐利如膺般的眼神,配在一张端正刚强、宛如雕琢般轮廓深邃的英俊脸庞上,更显气势逼人,令人联想起热带草原上扑向猎物的老虎,充满危险性。
没错,是碧霄将军无疑。
只是这眼神比起原来温润憨厚的模样倒是变了许多。
“你是……贵妃娘娘?”他面带疑惑的看着我,似乎是不明白我怎么会活着,最主要的是我怎么会活在这个地方。
我不禁惊呼一声不好,自己此时懒懒而立,一袭薄若蝉翼,半透明妃色烟萝纱衣,精细地绣着开的正盛的芍药,以散错针法织入孔雀金羽线,大朵艳色芍药栩栩如生,杏色联珠黄色云头波形纹饰,花到腰际,便止了形。
妃色般艳丽的色彩也清雅恬淡起来,柔柔糯糯的藕荷色顺着极纤细的腰身缠绵而下,极清浅的绣着丝丝盘绕的波纹,随人舞动流光溢彩起来,美不暇接。裙裾,丝丝细线镶边,颗颗明珠作坠。
下身一条水绿色镂银散花委地长裙。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支支墨梅,沁人心脾。
外罩一件孔雀氅,皆是以白孔雀初生细羽根根缝上。
叠领,广袖,裙摆有十幅宽,后拖一袭曳地大氅。织绣精妙,几殆鬼工。色泽肌理,皆与真正的孔雀羽毛别无二致。光线下角度转侧,朦胧中如坠梦境。腰间束以四指宽的描兽流苏绦。
大氅展开,便是完整的一副雀尾屏,惊世的靡丽和孤寂。两弯蛾眉,细而不弱,艳而不妖。
虽是明眸皓齿,唇如红樱,肤如白玉,眸光比前更加潋滟与诱人了。芙蓉面,勾魂眼,风流多情笑,巧言如蜜语,抬起头,眼眸里光彩如虹,流光羿羿,那透着笑意的慧黠与通透。一根孔雀蓝宝石骨簪,斜斜绾起灵蛇髻。凤衔玉珠珍珠步摇,内镶猫眼石,闪烁着神秘的光泽。
长长的珠串沥沥作响。发上斜斜的别着的一支乳白珍珠玉蝶翅璎珞,珍珠流苏随着一举一动,轻轻的摇晃着。盈盈含笑,勾魂摄魄,额上鱼腮骨花钿,洁净如玉。清淡秀雅的梅,疏密相间,倒也匀称得当。贴在额上,宛如一朵绚丽鲜艳的白梅开在其上,与堆积的青丝映衬。微微撇嘴,原本幽娴清雅的容颜也变得灵动起来,横波处媚态天成。发翼轻薄,配上原本的容颜,就像原本清朗的明月蒙上了云纱,变得朦胧诱惑。发上别着的一朵芍药,颊上浮起说不出的魅惑。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出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长长的发,无拘无束地散着。白皙的肌肤上,薄唇樱红,细长高挑的眉,细长的眼,散布着极尽妖娆的妩媚。
吾轻纱下的唇畔朵朵莲花绽放。
这装扮被人认不出来才怪了。
但我也不是天天都如此的盛装打扮,也都怪肆禄一副开玩笑的模样将我的衣服都扯出来然后让小不点杨戬的管家去给我解决了。
然后实在没有办法的我只好拿出原来从皇宫里拿出来的几套其中的一套,又因为那样子蓬头散发的样子怪怪的,于是我就把头发弄了。
然后呢?
一大清早的墨修就看着我愣住了,又是沉默无言的拽着我画了一朵梅花。
我看了镜子以后莫名的也愣住了,这个情景跟梦中的好像,就是那个所谓的前世今生。
于是愣着愣着就这样了。
“你认错人了。”。
“现在她不是。”墨修。
同一时间话一出,碧霄却是只听了那个比较靠谱的。
现在不是,那就是以前是了。
碧霄也是个明白人,抿抿嘴岔开了话题。
“墨公子,大家伙都知道你十分擅长五行,所以在下也再次希望你能帮到我们。”
五行是什么?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洪范》中则指出“鲧矱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在《洪范》中已被明确为水、火、木、金、土,而且被认为是首要之事。在周幽王时,已将“五行”认定为构成万物的五种基质。在《左传》中也存在着“五行”,在这里,他是被认为是“地之五行”与“五材”、地之生殖密切相关的。传统认为《尚书&8226;洪范》、《尚书&8226;甘誓》是西周作品。疑古派因为战国前著作中“五行”出现的很少,就认定战国前出现“五行”的作品必是后人伪作。这种论证是不妥当的。聂文涛指出,《左传》所说“五材”是五行思想的应用或延伸,而不是“五行”理论的发端。“材”在春秋时期没有“行”的含义。《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表明“五行”理论已经具有很大影响。《左传》同一时期的《孙子》中就提到了“五行”,疑古派要证明《孙子》是战国后期的伪作是很困难的。疑古派曾推定《尚书》为汉代作品,但郭店楚墓竹简证明《尚书》确非汉代人伪作的。可以肯定,在战国晚期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矛盾、统一的模式,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以及整体把握的思想。因为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行”是关乎自然的呈现与持续运作。所谓“行”,郑玄注曰:“行者,顺天行气也。”而《尚书》提到的“五行”则具有一定的象征的意义--“行”。“行”所指称的无非是一种自然的“运行”,是依循着本身之为呈现所固有的一种规则而持续运动,是一种自然的作为。因此当鲧矱洪水时,帝要震怒,因为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作为,天命之降于禹,是因为禹因势利导以治水,水性基本上就是流,阻流以治,自然破坏水性,坏了自然之性,定会引起天怒,因而也必导致人怨,是以夏启伐有扈氏,认为所行之讨伐是“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五行”意味着物质运动;意味着万物之宗。以上古人所云,实际在表达一种思想:不顺“五行”而行,则将如有扈氏与鲧般,为天命所弃绝!虽有点唯心之嫌,但也并非不无道理。遇事依循自然,因事而治,一定会比盲目胡为要来的顺畅。
这是曾经听墨修说道的时候的一番说辞,而我倒是奇怪,这五行跟打仗又有什么关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