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雨声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地358章:穿梭到异界,附身未来人,天地任我行之二,窗外雨声响,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上回讲到朱由检从师父“催没弟”处得到了如何大规模制作“火棉炸药”之法,正要道谢,却又被弄晕了。
“呜呜,皇上醒了,终于醒过来了,呜呜……”、“呃……朕没事儿……多谢师父赐法!”、“小子,继续。”
就在殿中众人乱作一团之际,只见“巨女”催没弟再次屈指一弹,又将一道白光射出,准确无误地击中了朱由检的脑袋,便让他在诚惶诚恐中,再次两眼一瞪就晕了过去。这次,并未把众女吓傻,反而镇定。
此乃“催没弟”借用其本尊“女家乐”那超越天道的无限精神力,将再次陷入昏迷中的朱由检的意识强行拽住穿越时空,去到另一个未来世界并附在一个西洋人身上。而这个西洋人便是后世大名鼎鼎的“诺贝尔”。
今天,世界很多人都知道“诺贝尔”(Nobel)这个姓氏,每年都有几位卓越的科学家、数学家、经济学家、文学家、和平人士等,被评定获得以这个姓氏命名的巨额奖金和崇高和荣誉,并通过各种报纸、期刊、电台和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向世界各地传播,各种各样的书籍中记述着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各种事迹。
“诺贝尔”名是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瑞典人,西元1833年10月21日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在他父母幸存的4个儿子中排行第三。在“诺贝尔”出生后不久的西元1837年,其父亲因破产而出走芬兰谋生。几年后,“诺贝尔”父亲移居沙皇俄国,并在圣彼得堡从事制造机器、铁件和军工设备等工作谋生。
西元1842年10月,“诺贝尔”的母亲携带着孩子们从瑞典来到俄国和父亲共同生活。在“诺贝尔”到俄国前,因体弱多病而只接受了1年时间的正规教育。到俄国后,他和他的兄弟们接受瑞典和俄国私人教师的教育,其中就有俄国化学家齐宁(HHЗинин,1812~1880)。这让“诺贝尔”从小就对化学反应产生兴趣。
西元1850年,“诺贝尔”年满16岁后,先后到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北美学习了两年,成为了一位通晓多国语言和爱好化学的青年人。待“诺贝尔”回到俄国后,发现这个国家正卷入对抗英、法两大老牌“殖民帝国”的克里米亚(C
ia)战争(1853~1856),因为奥斯曼土耳其打不过沙俄,就请英、法来助拳。
当时,“诺贝尔”的父亲忙于制造大量的军用物资,包括水雷等爆炸物。而此时,“诺贝尔”和他的两个哥哥也在工厂里工作,并获得了不少实践经验。当时使用的炸药仍是黑火药,齐宁提出改用三硝酸甘油酯。
这是西元1847由年意大利化学家索布雷罗(ASob
e
o,1812~1888)首先用硝酸和硫酸作用于甘油而制得的一种易爆物质,受到震动、发热、摩擦、敲打、碰撞或机械作用都可能发生爆炸,却很有潜力。
于是,诺贝尔一家开始了三硝酸甘油酯的研究和制造。不过,由于沙皇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败给了英、法、奥斯曼土耳其三国联军,导致战后的俄国政府取消了和工厂签订的合同,使父亲再次宣告破产。
西元1859年,“诺贝尔”父亲回到了瑞典,正如他年轻时离开瑞典去芬兰时一样穷困潦倒。不过,“诺贝尔”和他的两个哥哥却坚持留在俄国以挽救他们家自己的企业。在这期间,“诺贝尔”获得了关于“气量计”、“水表”和“气压计”的发明专利,顿时激发了他作为一个发明家的浓厚兴趣,于是决定放手一搏,大干一场。
西元1863年,“诺贝尔”回到瑞典。他和他父亲获得一笔贷款,于是重新开始研究制造三硝酸甘油酯。
同年,“诺贝尔”发明了他的第一件划时代的发明——“诺贝尔专利发火件”。这种“发火件”的初始构造是将液体的三硝酸甘油酯装在一个金属管或其它密封的管中,再在其中放入一个装有普通火药的小木管,从小木管的盖子上引进一根导火线,使三硝酸甘油酯的爆炸由小木管中火药爆炸的冲击波引起,而非点燃。
这个原理是“爆炸科学”的一大进展,并创造了控制三硝酸甘油酯起爆的方法。于是,在西元1865年“诺贝尔”将装有黑火药的小木管改换成了装“雷酸汞”[Hg(O)2]的金属管。这就变成了一个金属炸弹。
因此,“诺贝尔专利发火件”又被称为“诺贝尔雷管”,简称“雷管”。而“雷酸汞”是一种三硝酸甘油酯,西元1799年首先由英国化学家霍华德(ECHowa
d,1774~1816)将硝酸、乙醇(酒精)和汞共热而制得。
西元1864年,“诺贝尔”和父亲在斯德哥尔摩郊区赫伦内堡(Hele
ebo
g)建立了一座制造三硝酸甘油酯的实验室。但这年9月3日,实验室发生了爆炸,死5人,其中有他的弟弟。他当时不在场,得以幸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