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雨声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3章:“神机营”,天地任我行之二,窗外雨声响,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上回讲到崇祯帝朱由检与兄长朱由校看了“新兵”训练射击后,觉得应该立刻改良“火器”来装备军队。
“徐爱卿,朕决定把以前射程太近且杀伤力小的‘火器’部淘汰,把剩下的经费与资源统统挪出来给你钻研‘新式火器’,让你放开手脚使劲儿干!你要尽快把整个‘神机营’副武装起来!放心,钱不是问题!”
“老臣叩谢皇恩!”徐光启匍匐在地哽咽道:“若皇上肯给老臣百万两银子周转,定能在一年之内将整个‘神机营’的‘火器’重新改头换面!若能再追加百万两银子,微臣保证皇上两年内让‘九边重镇’固若金汤!”
“哈哈,那朕若给你300万两银子,多久能灭后金与北元?”————“呃……三年!三年足矣!嘿嘿。”
“老头儿?你倒是越来越能折腾了?注意保重身体啊!钱会一文不少!”————“老臣叩谢天恩啊!”
明朝初年的火铳由“前膛”、“药室”和“尾銎”三部分组成,通常分为单兵使用的“手铳”、“战船”和关隘守备用的“碗口铳”、“盏口铳”及“多管铳”等。这些火铳的威力并不大,且射程也不远,只是比弓弩稍强而已。
其中“手铳”轻巧灵便,铳身细长,前膛呈圆筒形,内放弹丸,“药室”呈球形隆起,室壁有“火门”,可安放“火线”点火,尾部中空,可安装木柄,便于发射者手持。注意,明朝军队“打手铳”并不是后世的“撸管”。
“碗口铳”因铳口形状而得名,基本构造与“手铳”类似,形体短粗,可容较多的弹丸,故又称“百珠铳”。“碗口铳”的“尾銎”(尾部)较宽大,发射时可将铳身固定于木架上,通过调整下垫的木块来改变射击角度。
“火铳”在发射时,先把火药从铳口装进药室,再塞入用木头做成的“马子”,用来封闭气体,然后将石弹、铁弹等实心弹丸装入“前膛”,用“火绳”通过“火门”点火,点燃“药室”里的“黑火药”,待“火药”猛烈燃烧时生成大量高温气体,使其体积迅速膨胀而产生巨大推力,就可以将“马子”连同“前膛”的弹丸推射出膛了。
根据种类不同,“火铳”的射程在数十步至数百步不等,相比较冷兵器而言,其杀伤力巨大。当然了,“火铳”也存在装填费时、射击精度低等明显缺陷。不过,对于守城部队来说,用“火铳”拒敌还是很有效的。
到了明成祖永乐八年(西元1410年),明军在远征“交趾”即越南北部时,明成祖还在“京军”中组建了专门的枪炮部队——“神机营”。这支部队完装配以上各种“火器”,并在征服安南的过程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作为继往开来者,继承了朱元璋事业的明成祖朱棣,不管他的皇位是怎样得来的,“清君侧”也好,“篡位”也罢,作为朱元璋众多子女中排位第四的儿子,朱棣没有让父亲失望,因为他一生之中文治武功赫赫。
朱棣迁都北京,兑现了明朝的“硬气”——“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帝被李自成逼得宁愿吊死在眉山歪脖子树上也绝不投降。黄沙百战穿金甲,五次亲征漠北;博通天地,他还下诏编纂《永乐大典》。
与此同时,朱棣积极促成“郑和下西洋”,促使万国来朝,创造了航海记录,成就了永乐朝盛世图景。
作为一名盛世帝王兼军事家,朱棣留给后世最宝贵的遗产就是对战法、战术的革新,诚如智者所言:“朱棣不愧为军事史上从古典时代向近现代转变的‘一代战神’。”其中,首屈一指的当属“神机营”的创建了。
“神机营”是明军最早的独立“火器部队”。据《明史》记载:“至明成祖平交趾,得神机枪炮法,特置神机营肄习。”关于神机营设立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多数人认为会早于永乐八年朱棣第一次远征蒙古之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