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10万石粮食,哎,天哪!
东南肥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5章 10万石粮食,哎,天哪!,穿越古代:我在运河上做九品闸官,东南肥肥,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县衙里的黄册、鱼鳞册都是明面上的东西,朝廷按照两税法在黄册、鱼鳞册登记得来收。
但是大康传承了六代皇帝,100多年过去了,由于人口增加、耕地减少、赋役苛重。
近几年,百姓多有被迫逃亡,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朝廷财政陷入危机了!
两税法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朝廷上有人提议,借用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却给多数大臣否决了。
其实这也不怪那些大臣,要是借用一条鞭法,重新丈量土地,赋税改收现银,反对重农抑商。
那些大臣背后都是家族或者行会大商人的利益,利益受损,必然要反对。
而且,皇帝吴建甚是48岁登基,现在已经是60多岁了,早已没有年轻时候的改革冲劲。
而且他的唯一的独子也就是太子,在去年因为要加速朝廷改革说了过激的话,做了过激的事。
于是在某一个漆黑的夜晚掉入湖中,做了一个淹死鬼。
皇帝吴建甚是悲痛万分,下令彻查此事,后面追查到了太监首领魏公公可能与此事有相当大的联系。
但魏公公临死之前还觉得冤枉,太子淹死之事,也就成了无头公案。
杨双印来到峄县当县太爷,他是捐来的官,为了发大财,他咬咬牙捐了8,000两,补了一个县令的实缺,在两年前就匆匆赶来上任了。
两年下来,钱倒是回本了,但县里面大多数政务他是稀里糊涂的,就只好放任那帮小吏。
只要不过火,他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峄县县太爷也很清楚,峄县当地的吏员,世代相传,每人手里有一本底册,哪家有多少田?
该纳多少粮?
都记载在这本册子上,为不传之秘!
再加上,师爷董一丹熟悉县内特殊人物。
他请了董一丹这个师爷,就有好处多多,好比峄县做过官的绅士人家的衿米,举人、秀才、监生是粮米。
这两种米不能多收,该收多少就多少,他是一无所知。
但是毛遂自荐的董一丹知道的是一清二楚。
现在的董先生就是杨双印身边的钱谷师爷,替他处理个县衙里的一切事务。
这两年民间传说,董师爷才是峄县的真县令。
多亏了董师爷和峄县这帮吏员把县衙大小事物整理得干干净净,县大老爷杨双印,也乐得清闲。
不过在常人眼里看来,他这两年里“很忙”,但好处也没少拿。
但董先生就更忙,峄县老百姓都知道,要是犯在董先生的手里。
那就是“活人跳进滚水盆——不死也得扒层皮”。
现在董先生刚刚从台儿庄万花楼见完人,就急匆匆地赶了回来。
董一丹长的大马脸,此时,脸色难看的走进二堂花厅,看见杨县令坐在太师椅上发呆,就小步走到面前低声说道
“大老爷,学生回来了!”
杨县令抬起头询问道“董师爷,怎么样?”
从对方的脸色上已经看出不妙,杨双印还是抱着一线希望。
董一丹低声讲道“大老爷,抢粮匪徒伙同无数的流民,一晚上,把刚运上岸的8万石粮食和一些漕船焚毁一空。
再加上码头仓库里的总共有10万石之多,大老爷,流民暴动再加上水匪再这样下去,恐生祸患啊!”
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