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大动作(下)
武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0章 大动作(下),大明:开局朱棣被困雨林,武渣,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朱棣有些急切的拉住何秋的袖子,“先生请明言!”
何秋反问道,“殿下觉得,当今之世,何物利润最高?”
朱棣不假思索的说:“自然是盐铁。”
何秋点了点头,朱棣还是有水准的,“铁的事情,我给你建了高炉,日产精钢万斤,而今还有欧雪岚盯着,不过你不敢声张罢了。”
“这盐,我有一法,一可减轻灶户之苦,二可免去煮盐所需燃料,更能大量增产盐量,名曰晒盐法。”
何秋边说边从袖子里掏出一沓稿纸,这都是他辛辛苦苦从系统抽到的书上抄下来的。
朱棣也顾不得别的,一把夺过何秋手里的稿子,姚广孝也伸着脑袋,凑过去看。
看着里面所写的晒言法的详细内容,朱棣和姚广孝面露惊色,万万没想到还能如此轻松的制盐。
是的,轻松。
在他们二人看来,这晒盐法已经大大减轻了灶户煮盐的不便和辛劳。
可实际上呢?就算是现代,有各种现代机械帮忙,盐场的工作也是很辛苦的,更不用说在古代这么晒盐了。
想想看,晒盐必须要在高温下进行作业,现在秋冬之时,还不是很方便。唯有夏日最为便利,但夏日多雨,一旦下雨,盐户们又要忙着冒雨收盐。
何秋只在心里一想就能明白,但他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能减少点百姓的劳累就是一点吧。
这时,朱棣已经大略清楚了晒盐之法,忍不住起身在屋中踱步两圈,发问道:“这晒盐之法当真可行吗?越想越觉得不可思议啊。”
何秋翻了个白眼,放下茶杯,“高炉更不可思议,你看它可行吗?说到底要看谁去做,你像之前的高炉,除了我能帮着做一点,就没人了。”
“后面等到欧雪岚来投,高炉交给她,她也能干,可要是换成别人,这事就真的不好说了。所以,我建议你挑一个信得过的人,再搭上两个懂建造的,一起去办,这样才更容易看见成效。”
何秋又想了想,“你若是打算实行晒盐之法,河北沧县的长芦一带最为合适,离北平近,容易盯着,而且那边的自然条件很好,特别利于晒盐。”
朱棣不太了解,有些疑惑:“自然条件好?”
何秋回道:“对啊,那里有大面积的海滩,底部泥沙扎实,很容易开辟盐田;日照充足,给晒盐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朱棣听了赶紧记下这个地名,和何秋所言的这些自然条件,打算让人找找看,燕王藩附近还有没有类似地理条件的地方。
何秋对朱棣的这种行为暗自摇头,长芦盐场可是中国三大盐场之一,可以说中国北方就没有比这更好的盐场了,朱棣怎么可能在北方找到与之类似的盐场呢。
姚广孝却有些不太满足,一脸的可惜:“若是用上晒盐法,春夏自然好说,可是冬天这晒盐法就有些不堪用了。”
何秋不服气的说,“冬天自然有冬天的制盐办法,若是盐田里的海水结了冰,可将冰块丢出,这些冰块都是不含盐的。
剩下的卤水较少,含盐量却很高,很容易就能把盐煮出来了,也可以大量得到精盐。”
接着何秋又补充道:“此法我亦只知道原理,不懂如何操作,和晒盐法不同,若是燕王有心,可等到晒盐法的盐田建好,有了经验,再行探索这冷冻制盐之法。”
朱棣听完,眼前一亮,看起来是把何秋的所说的这个法子记下来,打算找人去做。
姚广孝则是笑眯眯,心中想到,何秋这人还真是不逼一下,就不出力,若是他不批评晒盐法,怕是就不会提这个冬日里制盐的法子。
何秋说完这冷冻制盐之法,心中就有些后悔,冬天那么冷,若是让灶户再在大冷风里这般辛苦劳作,就现在大明的医疗条件,一个冬天不知又会死多少人。
而且若是此法真的在北地沿海各省推广,这些灶户也不知要把他骂成什么样,毕竟大明盐政上官吏的德性,懂的都懂。
想到这,何秋不免有些郁郁。
姚广孝看出了何秋的心思,不咸不淡的说道,“何先生莫要多想,这些灶户就算没有你提的这种盐法,冬日里还是要制盐的,那时候可能死的人更多。”
何秋听罢,也只好如此安慰自己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