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三十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52章、老臣,新臣;皇权,相权,靖明,冬三十娘,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他的三个儿子也已经起床,在他父亲卧房外的花厅中齐齐下跪,眼睛很亮,嘴角都是喜意:“儿子拜见父亲。”
“……搞这些做什么?”张孚敬虽然训斥着,但嘴角也有笑意,“老大好生在明报行办差,你们二人既早起了,还不如去读书。”
“今日是父亲以国务上朝的日子,儿子们岂能不恭贺?”
虽然早就知道了他们的父亲将位列国务殿的消息,但今天是不一样的。
张孚敬把目光放到了一旁的新官服上,它们整整齐齐地放在几个盘子上。
新国务,从一品。总理国务大臣和从一品新国务满九年者,都是正一品。
从高中探花授职正六品观政户部开始,到现在成为从一品的国务大臣,张孚敬只用了八年多,就走完了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走不完的路。
他肃容教训道:“为父能有今日,赖陛下信重!你们三人今后,切记不可招摇莽撞,听明白了吗?”
“谨遵父亲教诲!”
张孚敬这才缓和了表情,笑了起来。
穿戴好了这套衣冠,他就是大明臣子之中站在最上面的几人之一。
官服仿佛释放着无形的威压,曾敢手刃贪臣的张孚敬更是不怒自威。
到了他大展拳脚的时候了!
费府之中,费宏穿戴他那套官服却已有三年。
他的儿子费懋贤就不那么激动了,甚至有点无奈。
费宏不禁失笑:“陛下都说了,举贤不避亲。明年会试,你自去考便是。考纲考制都改了,为父就算想照拂你也是无法。”
三年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
堂哥费懋中是正德十六年的状元,所以嘉靖二年他要避嫌——哪怕只是中个普通进士,也会让人指摘铅山费氏连年出进士恐有内情。
再三年,他亲爹成了大明第一任总理国务大臣,费懋贤仍旧要避嫌,并且是费宏明确禁止他考。
现在又三年过去了,他爹请辞未遂,费懋贤叹了口气:“既然徐九思都能高中制科,儿子还是就以举人出身侯一个官吧。从七八品做起,若有功绩,也不致于损了父亲名声。总宰六年,是会越来越难的。”
费宏感慨地看了看他,最后说道:“确实长大了。”
这第二届,当然会更难。
除了张子麟、王宪,看看补入国务殿的都是哪些人?
毛纪当年就在内阁,如今回来了,既有资历又有年纪,身体却倍儿棒。
陈九畴顶了致仕的张纶的位置,更大的原因倒是因为他熟悉三边,这回如国务殿领兵部事,有重要的分工。
吴廷举任过户部尚书,又去总督过广东。他才是跟新入国务殿的、那个张孚敬天然站在一起的人物。
王琼、杨潭、李鐩都致仕后,曾经与杨廷和、蒋冕、毛纪、张子麟不怎么对付的一些“浊流”实务派,都会围绕在张孚敬身边。
因为明眼人都知道,张孚敬就是来接费宏的班的。这一届,属于过渡届,老带新。
所以说,真的是越来越难的,儿子有眼力见了。
费宏默默告诫自己:三年后再不走,我就是狗。
然后,便准备去参加今日的朝会了。
今日的朝会上,新一届的国务大臣、国策会议上议定的新一批大明两京一十三省、九边总督以及其他位置变动了的参策,都会有新的身份。
与此同时,今后三年的大国策,也将公布。
接下来的三年,大国策很简单:面深入推进新法富国,广泛细致推广新学文教,积极投入探索军民技术,稳妥务实改革军制外交。
一句话:外不求战,专注国内富国强兵、育才创新。
同时,朝会上还会放出一个重要的信息:根据需要,再过三年,大明如今的六部会重组增设两部,国务大臣再添两席。也就是说——机会更多了。
所以费宏再次告诫自己:三年后要跟八个国务打交道,再不走我就是狗。
新任户部尚书杨慎在向自己的父亲请教:“儿子如何把握分寸?”
杨廷和注视着自己的儿子。
八年时间过去,他不一样了。如今年已四十多,他学会了谦虚,问出的话也很有水平。
“去年一仗,打出去了不知多少钱粮。”杨廷和说道,“这个分寸,就是既要攒将来复套北征的钱粮,又不能让百姓和士绅富户怨声载道。另外,户部还要筹备新的通宝、银宝,事关重大,既涉及一些官职和官员,又涉及地方和企业。诸多事,张茂恭领着户部事,你多与他商议便是。”
“儿子明白了。那儿子这便出门。”
“去吧。”杨廷和点了点头,含笑看着身着二品官服的儿子施礼转身离开。
让他的儿子做户部尚书,由张孚敬带着,也是陛下对杨家的另一层看护吧。
和张孚敬站在一起,十年内,杨慎只要没有大过错,就都能站稳了。
夏言也在准备出门,他之前虽然失望了一阵,但现在也已经调整过来了。
是因为上疏言兵事第一个被皇帝赞赏拔擢的,现在让他从浙江去总督三边,也算让他当真能在边事上建功立业。
只不过目前,他对即将帮助自己的三镇巡抚和户部派至三边的统一督饷郎中还不太了解。
毛伯温从巡抚辽东改为巡抚甘肃。另外两镇巡抚,一个是张经,以六科总给事的身份加兵部侍郎衔只巡抚宁夏一镇,他很关键。而费懋中巡抚延绥,夏言南下很早,与费宏的这个侄子来往很少。那个督饷郎中曾铣,更只是嘉靖五年的进士。
好在参加完了这次朝会,他就会和这几人一同启程。
他们才干、性情如何,总能窥见一二。
无论如何,三边以他夏言这个加了兵部尚书衔的正二品为首。
天还没大亮,承天门外众臣序班。
已经确定了位置的重臣在想着自己的今后三年,但因为他们的挪动,班列后面的四五品以下则更加关切接下来的铨选。
杨慎目不斜视,礼部尚书严嵩与从户部改任吏部做尚书张恩小声交谈,在张恩身后不远处,是从南京吏部右侍郎调任北京吏部左侍郎的黄佐。
鼓响三通后,望着前方缓缓打开的承天门,黄佐深深吸了一口气。
他又回来了。
八年多时间,在皇帝的拔擢下,正德十六年那一批新臣纷纷走上高位。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