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8.赵匡胤,宰相当用读书人。(4700字求订阅)
黑血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908.赵匡胤,宰相当用读书人。(4700字求订阅),颠覆了这是皇帝聊天群,黑血粉,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因为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个国家叫做前蜀。
他的亡国之君就用的这个年号。”
…………
皇帝们纷纷皱眉,这也太晦气了吧!
隋炀帝眼中满是不屑,在隋朝时期,都讲究背族谱,背的还不是自己的族谱,别人的族谱都要记得清清楚楚。
结果你连皇帝用过那些年号都不清楚。
这素质太低了吧。
基建狂魔(千古狠君)
“宋朝的这些人也太没有文化了。”
“前人用过的年号,他们竟然都不清楚?”
“这一天都是干什么吃的?”
“这些人要是放在隋朝,叫他们一声文盲,那绝对理所当然!”
“程咬金估计都比他们强。”
………………
赵匡胤也是深有同感,程咬金那文化水平也不低啊。
杯酒释兵权
“最郁闷的是什么?”
“事情发生以后,赵匡胤还专门找来了几位丞相,比如大家熟悉的赵普等人。”
“就把铜镜放在他们面前,让他们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可是这些人都回答不了。”
“最后,赵匡胤只能找来翰林学士,窦仪,陶古。”
“这两个人才说清楚了来历。”
“说是蜀地前后经历了两个王朝,其中前蜀的亡国之君王衍,就用的这个年号。”
“而赵匡胤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才说出了那句宰相当用读书人!”
“这难道不对吗?”
“而这句话,不正说明了,赵匡胤当时并没有重用所谓的读书人吗?”
……………
这个!
崇祯,岳飞等人都卡壳了。
如果是他们遇见这么憋屈的事情,他们肯定要质疑丞相的能力,人家翰林学士帮他解决了困境。
发一句牢骚,说宰相当用读书人,感觉也是理所当然的呀。
自挂东南枝
“虽然说在这种环境下,赵匡胤发发牢骚可以。”
“但你也不能真的重文轻武啊!”
…………
李世民此刻觉得小蠢萌就应该是自己的亲儿子,这比李治管用的多。
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愿意坚持真理的。
千古李二(明主罪君)
“别管什么语境,也别管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就问你,赵匡胤有没有让这些读书人当宰相呢?”
“这才是问题的关健好不好?”
“这些人皓首穷经,虽然书读了不少,可治国真是外行。”
…………
陈通疵牙一笑。
陈通
“当然是没有了!
赵匡胤不过就是许了一个空头支票而已。
你真以为他傻吗?
读书人能干什么?
不过就是一群书呆子而已!
赵匡胤才不用呢。”
…………
什么!?
李世民一口茶水就喷了出来,你说了这么半天,结果赵匡胤根本就没有用读书人当宰相。
那说了个寂寞!
李治此刻要笑死了,自己老爹处心积虑了要踩赵匡胤两脚,结果呢?
这战果真是不忍直视!
他都有点同情自己老爹了。
你在时间的上游,人家在时间的下游,你对赵匡胤的情况只是一知半解。
你还想跟陈通抬杠?
你怎么想的呢?
…………
小蠢萌此刻也愣了。
他无法相信,人家都帮了赵匡胤这么一个大忙,而且赵匡胤亲口承认了,说宰相当用读书人。
结果就这样?
他感觉自己对赵匡胤那段历史太模糊了。
自挂东南枝
“真没用吗?”
“赵匡胤时期换的丞相还是不少的,你是不是记错了呢?”
“我记得赵匡胤可是口口声声说要选【窦仪】为丞相的。”
……………
聊天群中,隋文帝,汉武帝等人都是表情古怪,这就是后世人说的赵匡胤重文轻武吗?
而陈通接下来的回答,让他们的感觉则更为怪异。
陈通
“赵匡胤的确口口声声说要选【窦仪】为丞相,可是每到关键时候,就放弃了。
而且一直拖下去。
在赵匡胤的眼中,【窦仪】这种翰林学士,那是绝对不能当丞相的。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是废物啊!
赵匡胤当时说了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就来贬低这些翰林学士,他怎么说的呢?
他说这些人就是死读书,他们的作用是什么?
那就是把前人写好的文章抄过来,然后自己修改几个字,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
我要这些修修改改的翰林学士干什么?
他们是能治国呢,还是能安抚一方呢?
啥用都没有啊!
不过就是编编书,写个字而已。
不光是【窦仪】没有当成丞相,另一个【陶古】也没有当丞相。
因为赵匡胤就不需要这样的人,也看不上这样的人。”
………………
李世民张大了嘴巴,感觉这太难以置信了,不是赵匡胤口口声声说让人家当丞相吗?
结果怎么会成这样了?
千古李二(明主罪君)
“真的假的?”
“赵匡胤没用【窦仪】治国,也没用【陶古】。”
“而且他还说这些读书人没用?”
“怎么感觉像是听天书呢?”
“这可能吗?”
………
别说李世民质疑了,崇祯,岳飞等人都觉得这很玄幻。
陈通早就料到他们是这种反应,因为他刚开始看到这些资料的时候,也被颠覆了三观。
因为人们对赵匡胤的印象,那就是重文轻武,觉得他肯定会大力提拔读书人。
可事实却恰恰相反。
陈通
“赵匡胤干的这件事情,在北宋初年的影响非常大,他一方面说要重用读书人。
其实就是为了拉拢中小地主。
这只不过是提提口号而已。
但他根本就没有把这个政策落到实处。
甚至当时翰林学士【陶古】,直接就写诗讽刺宋太宗。
【官职须由生处有,文章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一生依样画葫芦。】
说的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你宋太祖不是说我这个堂堂的翰林学士,只会改几个字吗?
那我的工作就是年年照瓢画葫芦。
你要清楚一件事情,这个【陶古】可不是没有任何作为。
在后周王朝,也就是在柴荣,他就已经是赵匡胤的人。
而且这个【陶古】对赵匡胤来说,可是有非常大的功劳。
那是在陈桥兵变以后,赵匡胤要急着举行禅位登基大典,
可按照当时的礼仪来说,你必须要有禅位的诏书,这样才能名正言顺。
当时跟随着赵匡胤的文臣武将都没有准备好。
可就在这个时候,就是这个【陶古】,从袖子里就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禅位诏书。
这才让赵匡胤能够以最快的速度登基为帝。
可就是这么一个人,博古通今,他都无法被提拔为丞相。
你就可见,赵匡胤用人那是有原则的!
不是看重你读书好就能让你做官,赵匡胤要的是务实能力。
现在你说,赵匡胤还是重文轻武吗?
赵匡胤看中的不是读书人的出身,他看重的是,官吏们真正的当官才能。
当时把它叫做吏道!
宋太祖要的是能够务实,能够理政,能够断案的人。
你要知道,自隋唐以来,丞相基本上都是从翰林学士晋升上去的,而赵匡胤偏偏不要翰林学士当丞相。
这能叫重文轻武吗?”
<scrpt>();</scrpt>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