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云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63章先灭国者竟是它,从长平之战开始,随云逸,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赵括是真的没有想到,剩下的齐、楚、秦三国,最先倒在他手中的,既不是被自己视为唯一对手还有着数十万兵力的秦国,也不是仅剩一郡之地,不堪一击的齐国,而是还有着广袤领土和兵源的楚国。

没办法,在悄然间,楚王调集了足足二十五万大军,试图跟赵国决一死战。

只是,楚王这边还没有出发呢,其行军计划便已经摆到了赵括的案前。

面对楚王的自取灭亡,赵括的答复只有一句话:「应战。」

于是,李牧带着赵韦和周骐,领兵二十万来到了楚王预设的战场,跟楚王来上一场「势均力敌」的决战。

不是赵括不舍得给李牧更多的兵力,实在是李牧只想要那么多,甚至一开始的「喊价」中,李牧只要十万大军。

十万对二十五万,这着实有些离谱了。

更离谱的是,听到李牧这个「喊价」的众将,包括老将田单、乐毅以及新将周骐、孙崮等人在内,都觉得很合理!

见状,赵括就差骂粗话了。

人家王翦足足要了六十万大军才拿下的楚国啊喂,你现在跟我说十万大军就能搞定?

人家李信和蒙恬可是带着二十万大军都没能拿下楚国,甚至还被连斩了七都尉,堪称大败啊!

不过,要说骄兵必败,其他人或许会,可李牧也真的会骄兵吗?

还有田单、乐毅,这样的老将,也真的会产生误判吗?

不由得,赵括也是反思了起来。

说起来,李信之败就很蹊跷。

不仅是战斗过程十分蹊跷,对于主要将领的处置结果更是蹊跷。

先说这战斗过程。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的内容是: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翻译过来,就是李信和蒙恬各领大军,分东西两路进攻楚国(荆)。

一开始,都很顺利,攻平与、攻寝,都「大破」,显然是斩获颇丰,才能冠之以「大」字;

紧接着也没问题,破了鄢郢之后,两军合兵一处。

可紧接着就不对了,大军已经到了城父了,下一步不就是寿春了吗,怎么就被「随之」了?

啥叫「随之」?

尾随之意也。

啥叫尾随?

很明显不是楚军尾随秦军进攻寿春,而是寿春的楚军尾随秦军。

换言之,秦军在城父之后,莫名其妙地撤退了!

为啥撤退?眼看胜利就在眼前,怎么就撤退了?

秦王肯定没下令,否则史书里不会只字不提。这样的春秋笔法写来的撤退,显然是并不光明的撤退。

结合后世的猜测,极有可能大军是孤军深入被断了粮道才被迫撤退的。

可明明楚军已经被「大破之」了,而且还要防御寿春,还有能力将秦军的粮道断绝吗?

而且,李信和蒙恬即便对上老将王翦稍有不如,但也算是一时的名将了,怎么会如此轻易被「大破之」过的楚军给断了粮道?

这也就算了。

偶尔的失误也不是不能理解,但离谱的是,秦王对败军之将李信的处理,历史上居然只字未提。

而从之后其灭韩、灭齐的任命来看,这一惨战,似乎丝毫没有影响到他在秦国朝堂和军队中的地位。

要知道,秦国以法治天下,即便是秦王也无法公然包庇有罪之人。

更别说最重视法的军队中了,即便是有秦王的包庇,战败的李

信也很难继续在军中立足,更别说继续率军行灭国之事了。

除非,这次的战败,其原因不在李信。

再结合恰逢灭楚之时昌平君的谋反,一条合理的猜测便形成:李信和蒙恬的大军已经迫近寿春,准备一举拿下楚国了,而在郢陈的昌平君却是忽然起兵反秦,攻占郢陈,切断了李信和蒙恬军的后路。

粮路被断,李信和蒙恬的大军也只能撤走了。

最可能的结果是,李信以主将的名义让蒙恬先走,然后自己率军阻击寿春出击的楚军,这才被楚军连斩了七名都尉。

即便腹背受敌,李信却也依旧带着大军回到了秦国,而且还保存了蒙恬所部的力量。

这样一来,战败本就不是李信的责任,身为主将,李信还主动承担殿后的责任,这样的主将爱那个,谁还能苛责什么。

秦王对李信依旧信任有加,李信依旧能在军中颇有威信,也就不难理解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穿越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理智值掉光以后

吉镇

占有欲超强!软糯娇妻被病娇大佬吻上瘾

林小犬

我只想安静做美食,老六女友直播曝光了

云波天空

温水煮小羊

唐倾榕

许以长欢

荀之之

斗罗:从震惊朱家姐妹开始

上官青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