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云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12章 为救援难舍一地,从长平之战开始,随云逸,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河内之地自不必说,原本还是大魏国的地盘,白起的一场伊阙之战,从此姓了秦。如今更要加上从韩之国夺取的野王等地。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河内之地依然是秦国东出的崤函通道上重要的关卡,更重要的是,河内也是封锁上党郡的重要节点。
其刚刚并入的野王城,正死死地卡在了进出上党通道上,更是韩之国南北连接的通道。野王城在手,进可攻界牌岭与河东之军夹击上党,退则可自保河内、河东诸地不受侵扰,可谓是战略之要地。
反观陶邑呢?
故宋国之都城,号称天下之中也。自古就是商贾通衢之地,范蠡归隐就在此,故有陶朱公之称,陶者即为陶邑。
齐灭宋遭到五国齐攻,差点灭国,好不容搞到手的宋国也被五国瓜分殆尽,而其中最为富庶的,陶邑便归了最为强大的秦国。彼时秦国掌权的尚不是秦王,而是太后和国舅穰侯魏冉,而这富庶的陶邑也就成了魏冉的封地。
陶邑也不愧是天下之中,虽然经历过一次战火,但很快重新恢复了过来,并且给魏冉带来了极其丰厚的税收,于是尝到了甜头的魏冉开始想办法了,想办法扩充秦国在中原的势力。而秦国也恍然意识到了中原大地是真的他喵的富裕!
穷惯了的秦国,第一次对中原的膏腴之地产生了念想,而这,也导致秦国的国策一度跑偏,试图打通秦国至陶邑之间的通道,括大秦国在中原地区的地盘。而这条路,正是曾经的霸主魏国走向衰弱的重要原因——陷入了如泥潭一般的中原混战中。
此时的秦国甚至提出山西的离石要塞等十数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城池,交换赵国在中原地区的除了富庶别无它用的城池。而这也就是着名的阏与之战的前因。
而正是这场战役,秦军从上党地区直接突袭阏与,差点将赵国一分为二的危情,这也令赵国高层彻底地看清了上党地区对于赵国的重要性。而这也是上党之战的成因之一。
说了这么多,其实简单来说就一句话:陶邑太富了!富到秦国甚至因此改变国策的地步!
一面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一个是富得流油的中原膏腴。
要钱还是要命?
若是范睢来选,那肯定要命。可偏偏那陶邑之地,还是国舅穰侯魏冉曾经的封邑,虽然魏冉是被秦王亲手搬倒的,如今也已经故去,可人家那可是实在亲戚!秦王能安稳当上秦王,穰侯也是出了大力气的,如今魏冉才走了没几年,就把人家的封邑给送出去?
你让秦王怎么想?
所以,怎么选?没法选!怎么选都是错!
这道选择题只能是秦王来做。
秦王见范睢不语,当即也明白他的意思。
思之再三,秦王还是狠了狠心,说道:“以陶邑之富,当可换我十万精兵也。”
秦王的理由倒也简单,国策使然。自范睢出任相国之后,秦国的国策随之变为了“远交近攻”,而地处中原,隔着韩魏两国的陶邑,显然不属于近的范围。
只是,做出这个决定的秦王心中认识是痛苦的。三年鏖战,秦国已经元气大伤,正是需要陶邑这样的经济特区进行输血和补血,将之给出,无异于将自己的血包拱手让给了对手的赵国。待秋收之后,赵国便能借此缓上一大口的血。
说实话,秦王也不知自己的这个决定是对是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