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要想富先修路
宅系阿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8章:要想富先修路,影视:从咱们结婚吧开始,宅系阿川,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老二把遗旨交给王宇一看。
宣德皇帝朱瞻基也防备着孙若微,给了王宇靖难护国的圣旨。
这看过原剧的王宇早就知道这孙若微是大女主人设,所以这也不意外。
真正让王宇感兴趣的是,时隔二十年,他终于知道那个神神叨叨的老和尚,给他的评价是什么了。
乱明者,王氏也,兴明者,王氏也。
再结合大女主孙若微,半条皇帝命的批语,似乎永乐、宣德两位皇帝,都愿意给自己靖难旨意的原因找到了。
你们还很迷信啊!合着你们以为孙若微是有武瞾之流的预兆,而自己就是帮你们老朱家复国的权臣呗!
不过,现在的大明的局势,确实是被王宇搞乱了。
原本宣德一朝被打压的勋贵和提前出现的海商集团,形成了新的利益集团,直接给大明初期历史都没出现过,女真入寇。
手中有了两道靖难的圣旨,似乎王宇以后打着靖难名义起兵反对孙太后的话,更加名正言顺了。
在密云停留了一些时日收集粮草和棉衣之后,王宇继续带着辽东卫南下。
值得一说的是,王宇还趁机拐走了随侍营的八千骑兵。
还好成国公朱勇虽然心向大明,但架不住他儿子干不过他儿媳妇啊!
王宇能把随侍营拐走,他大女儿也算是功不可没啊!
于是成国公朱勇在大明朝堂就很尴尬了,不过孙太后也是个精明人,难得的开窍,反而对成国公厚赐,对王宇的大女儿,也给加封了四品浩命夫人。
大明辽东卫被王宇带走之后,宣府卫一分为二,一半去驻防辽东。
孙太后令兵部从北直隶各卫征调兵源训练,以补足辽东、宣府两卫兵源缺额。
就这样,王宇带着八万辽东卫和他们近十二万家属,默默进驻岭南的治所广州,夺了广州指挥使司的兵权。
然后在广州附近广州左卫、广州右卫、广州前卫、广州后卫以及广东卫,安置这近十二万家属军屯,以保证自己带来的辽东卫的粮草能实现自我供给。
头三年王宇大的军事行动没有,一副维持原状的样子,主要是在征发劳役,修建一条大明直达安南的官道。
后续还可以考虑再修一条岔路到防城港,直接用航运的方式,为大军提供粮草,减少运输损耗。
官道的标准一般是山岭区宽3丈、平原区宽5丈,路边还有排水沟和行道树,更高级一些的京都附近的道路,还要铺上木板。
古代官道的最重要部分是“驿站”,相当于现代的汽车站。
驿站不仅负责官员和邮政的交通,有时还承担着军事信息传递、物资运输和军队后勤暂存的任务。
当然了,臭皮囊的闯军,在安南那边也同步进行修路,有二狗子压榨,他们官道的进度可比王宇快多了。
王宇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修一条广州、肇庆、佛山、韶州、桂林、浔州、桂平、柳州,大明境内呈现东西走向,最后的尽头是镇南关,也就是未来322国道终点。
安南部分,则是有镇南关为起点,沿着白鹤江修复秦汉时期有过的旧官道修复,经过多个安南北部多个地区后,与交趾相连。
至于交趾到占城的路,那得等下一个五年计划了。
毕竟二狗子长大,也是需要时间的,一代二狗子的青春太短了,就只能修一段路嘛。
也不知道五年时间,监工为了赶进度,明闯官道两侧,会有多少树木为二狗子而绿。
修路属于民政,王宇这个岭南巡抚已经规划好了,他还加兵部侍郎头衔,提督岭南军务。
王宇头三年,主要是令族弟王世,从辽东卫里精选了一批士兵,再招募了一批当地的客家人,好好操练出一批十多万的精兵,分成了十二卫,岭南正式被王宇分成了广东(有湖南部分地盘)、广西(有江西部分地盘)各驻扎五个卫。
至于海南,户籍上有两万户人口,大约十五万人,半数还不是汉人。
额...大明水军在那儿有一个造船厂,大批的黄花梨被砍伐,晾晒,准备用来做海船。
对于那里的记忆,王宇记得的都是每个月水军都定期拉过几船椰子,从湛江粮仓拉点粮食过去。
可以说,现在海南那点人口,基本没有没有经营必要,完全就是水军的造船,用得到黄花梨,王宇这才派人过去的。
黄花梨这玩意,现在压根不值什么钱,为了在岭南修筑官道开路,王宇都不知道破坏了多少,用来夯实地基了。
后三年,王宇岭南十二卫的精兵练成,则是一直在沿着各府分别修筑官道的进度在平叛。
沿途的土司,可不是那么老实,不会乖乖把手下掌控的矿产交出来。
王宇修筑的官道路线,与后世的完全不同,后世更注重经济发展。
他修筑的官道,则是更注重后世地图上标注的矿产。
广东有肇庆有铜矿,佛山有铁矿,韶州有铁矿和铅矿,广西的桂林有铜矿和铁矿,浔州有锡矿和铅矿,柳州有锡矿。
一些是已经被大明发现了的,一些掌握在当地土司手里,一些则是还没被发现,现在王宇手里有了一只可靠的力量,当然要把岭南境内的矿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五年过去了,王宇在岭南缓慢发展,大明也在发展。
孙若微在利用从王宇手里抠出来的25%的海贸利益,顺利笼络了一批顺天勋贵,在内阁三杨的支持下,靖难遗孤派掌权稳定了大明朝堂。
说实话,只看大明正统前十四年的话,抛开土木堡的偏见,正统一朝稳定的承接仁宣之治,大明也一直处在四海咸服的盛世之中,国力稳定的上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