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微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零六章 哭秦廷,东周列国传奇,空山微雨,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伍子胥回到楚国后,把他进入郑国逼死囊瓦的情况给阖闾做了汇报。阖闾只关心囊瓦的下落,根本没想过去攻打郑国,所以他对伍子胥从郑国撤兵毫无异议。听完汇报,他就叫伍子胥继续寻找楚昭王的下落。
伯嚭不解,问道:“大王,楚王可能已经逃到别国去了,如此耗费兵马去寻找,有何意思?”
阖闾笑道:“楚国各地的势力无日不想反扑,一旦楚王出现,他们就会聚集起来。我们各处搜寻楚王,不管能不能找到,都是一种威慑,楚国的地方势力就不敢轻举妄动。时间长了,他们会慢慢失去锐气。到那时,楚国就是我们的了。”
伯嚭奉承说:“大王英明。”
伍子胥休整两日,便继续带着兵马四处转悠,到处打听楚昭王的下落。
有一天,他的朋友申包胥派人给他送来一封信,大意是:
“子乃楚人,为复私仇,引吴灭楚,掘王墓以鞭尸,拆宗庙毁社稷。甚以乎,天怒人怨也。子仇既报,乃屯兵楚地,迟迟不退。子曾放言,誓必灭楚。我亦有言:‘勉之!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至书于子,共勉之。”
伍子胥读完信,心情烦躁,问起了申包胥的情况。原来,郢都沦陷的时候,申包胥跟随一班大臣逃进了山里。伍子胥想,申包胥是一个颇有家国情怀的楚国大夫,他肯定无法容忍灭楚这个结果,自己说什么都没用。于是他对申包胥的信使说:“我军务繁忙,就不写回信了。请你带个口信回去,就一句话,‘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信使将口信带回了山里,申包胥读出了两层意思。所谓“吾日暮途远”,是伍子胥的一个比喻,说他大仇淤积在胸,多年未报,就像一个走长路的人,到了日暮穷途的时候,离目的地还远。第二句“吾故倒行而逆施之”,说的是,他的仇淤积太久,因而违背常理,出此非常之举。这显然带有自我辩解的意思。申包胥自然能理解伍子胥的心情,但却不接受他的毫无悔意的辩解。
申包胥想起了当年在去宋国的路上他与伍子胥相遇时的情景,当时,两人说过这样的话:
伍子胥说:“我必覆楚”。
申包胥说:“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
那时候,伍子胥手上没兵,囊中没钱,无家可归,惶惶如丧家之犬。申包胥以为他是被仇恨冲昏了头脑才说了大话。因此,他也豪迈的说了句“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没想到,多年以后,伍子胥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申包胥想,他也应该去兑现当初的豪言壮语了。
申包胥想到,楚昭王(公子珍)的母亲是秦国公主孟嬴,或许去秦国有一线希望,于是他带了两个仆人,一路风餐露宿,走了十多天,终于来到秦国。
秦哀公听了申包胥的请求,表示同情,但却不愿意出兵。他客气的说:“楚国那么强,怎么会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被吴国打得大败?吴国能灭楚国,说明其实力不在楚国之下,就算我出手,也未必能救楚国。还是让我好好想想,和臣子们商量商量再说吧。”
申包胥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大哭起来,他一边哭,一边念叨:“秦不救楚,楚将万劫不复。楚王公子珍也是秦国的子孙,如今他国破家亡,流浪在外。何人能救?何人能救哇。”
秦哀公劝了几句,申包胥根本不听,只是一味的跪着哭。秦哀公心烦,便叫士兵将他拉起来。申包胥被拉起来,士兵们一放手,他便一把抱住朝堂中的一根柱子,继续大哭。士兵们拉他离开,他死死的抱着柱子不松手。秦哀公见他哭得惨烈,不忍心用强,挥一挥手,叫士兵们把他拖出了朝堂完事。
申包胥被拉出朝堂后,在外面又抱住一根柱子,再不撒手。他哭道:“我乃楚国忠臣,为楚国来求救,楚国不能复国,我就在秦廷抱柱而死,抱柱而死,抱柱而死……”
士兵们回报秦哀公,秦哀公说:“让他哭吧。等他哭累了,自然就回去了。别管他了。”
申包胥就这么抱着秦廷之柱子哭开了。古人描述道:“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其声”。
到了第七天,秦国大臣上朝的时候,秦哀公听说申包胥还抱着柱子哭,只是哭声微弱了,好像要死的样子。秦哀公感叹道:“楚国虽然不讲道义,可是有这样的忠臣,看来也是灭不了的。我看,还是帮一帮楚国吧。”
秦国大臣也说:“楚国疆域辽阔,虽然一时被吴国所灭,但吴国吞不下整个楚国。只要咱们出兵,楚国的地方势力就会跟咱们联合起来一起打吴国。到时候,就算得不到楚国的土地,也能叫楚国臣服于秦。这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
秦哀公于是决定出兵。他叫人把申包胥送回客栈,好酒好肉的伺候,待他恢复体力。同时,选派子蒲、子虎为将,准备发兵车五百辆进军楚国。
申包胥在客栈中沉睡了一天一夜,醒来时,恢复了体力。他听说秦国人秣马厉兵,准备出征,便自告奋勇来找秦国大将子蒲,要求给秦队打先锋。子蒲正需要一个熟悉楚国的情况的,当然是求之不得。
秦国大军进入楚国时,子蒲跟申包胥商量,派人去随国找到了楚昭王,请他出面号召楚国各地的地方势力集结,配合秦队,打击吴国。
不到十天,楚国各地的残留势力纷纷集结。楚国大夫子西和子期就带着这些军队来与秦队汇合了。秦、楚合兵一处,向楚国都城郢都杀了过来。
公元前505年六月初,秦、楚联军在于稷与吴国先锋夫概的大军相遇。两军对峙。申包胥、子西和子期首先率楚队出击。夫概自从进入楚国以来,连战连胜,未遇敌手,根本不把楚队放在眼里。他亲自上阵,与申包胥斗做一团。两人打斗正酣的时候,夫概忽然发现楚军后面杀出大量秦军,不禁大惊,秦军怎么会出现?就在他慌乱的时候,秦队已经铺天盖地的杀到跟前。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不仅让夫概胆怯,更让吴国士兵惊慌。
吴从未与秦国交过手,他们很快发现,秦队比以往他们遇到的诸侯军队都厉害。那黑色的军旗,黑色的盔甲,凶猛的冲杀,让吴队抵挡不住。战不多时,吴队渐渐吃力,开始后退。
申包胥一心想复国,不要命的催军奋进。在他的带领下,秦、楚军队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了吴军。夫概看到战场形势已经逆转,只好下令撤退。号令刚出,撤退就变成了溃败。吴军将士各自逃命,秦、楚两军乘势追杀,吴军大败而去。
夫概逃回郢都,见了阖闾,报告说:“秦国兵马十分厉害。我们实在抵挡不住,这可怎么办?”
阖闾听说秦国出兵了,也慌乱起来。他早听说了,秦国的军队战斗力不同于一般诸侯,要勇猛的多。他看着孙武,想听听孙高参的主意。
孙武说:“咱们久住楚地,为的是找到楚王(楚昭王),可是一直找不到他。楚国各地的势力早就在暗中蠢蠢欲动了。现在,秦国又掺和进来。如此一来,楚国反扑,秦国增援,咱们以一国之力要面对两个对手。我看,吞并楚国已不可能。”
阖闾不耐烦的催促说:“现在火烧眉毛了,请孙先生直截了当说办法。”
孙武老话重提,说道:“我曾经提出叫公子胜来做楚王,就是担心我们一口吞不下楚国。根据目前形势,我想,不如和秦国讲和,答应他们恢复楚国。”
孙武说来说去,最终说了个议和。这等于是没主意。阖闾闷着脑袋不表态。伍子胥在一旁眉头紧锁。但他心里清楚,孙武说的确实有道理。他想了想,不等阖闾问他,便表示赞同孙武的意见。
伯嚭站出来说:“我不同意。夫概败了一阵。但我们的主力还没有上阵。不要只听一面之辞,我们的军队是血肉之躯,难道秦国的军队不是?他们能厉害到哪去?我请求大王给我一支兵马,明日我去交战。”
阖闾见伯嚭自告奋勇的要求出战,心里很高兴,便同意了他的请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