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破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7章 怪我咯,帝国海权,星光破裂,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李林塔尔号的首飞圆满结束,在空中飞行了10分钟,飞行距离15千米,进行了爬升、盘旋等飞行动作后平稳降落。
第二天,1900年6月28日,德国报纸开始报道李林塔尔号的成功飞行,它是人类历史上有动力、载人、持续、稳定、可操纵的重于空气飞行器的首次成功飞行,宣告德国在航空领域再次取得了骄人的成果。
不过尽管德国报纸的大肆报道,飞机这种小东西依然无法吸引某些人的眼球,因为就在3天前,德国陆军的飞艇第一次进行了对地轰炸试验。陆军购买的试验飞艇进行了2次轰炸实验,从600米高度的空中投掷了100枚40千克炸弹,接着又在800米高度投掷了20枚200千克炸弹。
实验的结果很让德国陆军满意,因为是悬停投弹,虽然在瞄准方面有些问题,虽然在空中飞艇受风力影响有一定的位移,不过总体来看命中精度还算可以接受。
而轰炸效果更是棒极了,陆军现在的主力150毫米40倍径加农炮发射的高爆弹就是40千克的,一艘飞艇一次性就能扔下100枚同等重量,而且装药系数更高的玩意,产生的接连爆炸让陆军感受到了师级火炮覆盖的效果。
而200千克炸弹的威力更是让陆军震撼,现在德国陆军拥有的200毫米以上级别的火炮可都是要塞炮,无法机动,现在有个可以“高速”移动的平台可以一次性扔下20枚240毫米火炮级别的炸弹更是让陆军欣喜若狂。
试验结果让陆军再次催促齐柏林的研究团队尽快拿出可以留空24小时以上的飞艇并且表示愿意订购8艘组成一个飞艇分队。
德国人的这次试验也没藏着掖着,试验邀请了各国武官前来参观,而参观的结果就是英国人立刻加紧了自己买回去的飞艇的研究工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仿制。法国人则加大了对自己的飞艇技术的研究投入。
这样的结果对约亨来说并不坏。越少人越晚发现飞机的实用价值对自己来说越有利。因此一方面约亨要求李林塔尔的团队继续提高飞机的性能,另一方面要求他们在技术上进行保密。
有着bw公司设计制造更高性能的发动机,有着snri可以进行空气动力学试验的风洞。李林塔尔的研究团队得到的支持远非历史上的飞行先驱者们可比。取得的各种实验数据的详实和细致也是其他国家在早期航空研究中无法取得的宝贵资料,自然丝毫不能泄露。
李林塔尔自然满口答应。并且表示准备着手制造第二架飞机进行更全面的飞行性能研究,对此约亨表示放手去做,钱不是问题。
另外要求制造新飞机的时候不要光想着提高飞行性能,方便飞行员的操控也很重要,为了加速飞机的实用化,约亨又开始在李林塔尔面前装专家,什么飞行姿态表、空速表、高度表、油料表等等能够帮助飞行员了解飞行状况的的仪表被约亨提出来,再次把李林塔尔唬的一愣一愣的。
得到了李林塔尔将会对这些仪表进行研究并安装到飞机上的承诺后。约亨满意的离开了航空技术实验室。
“尼基给父亲您写了封信,对我们帮助日本建造军舰表示不满?”约亨一脸惊讶的问到。
“你自己看看吧。”腓特烈三世也是满脸无奈的笑着,将有着沙皇印记火漆的信封递了过来。
约亨接过信封,拿出信纸迅速看了一下内容,前面的内容只是在拉拉家常,作为晚辈的尼古拉二世言辞谦恭的向自己的父亲表达了自己的问候,并且祝愿腓特烈三世身体健康,随后还请求腓特烈三世转达对维多利亚女王的问候。
随后就提到了德国帮助日本造舰的问题了,称在远东问题上日本那些黄皮猴子又来给俄罗斯帝国找茬,德国作为俄国的友邦。沙皇和德皇又是亲戚,怎么可以帮助日本的那些黄皮猴子来对抗俄国呢?
也难怪尼古拉二世以前德国帮日本人建造了4艘装甲巡洋舰的时候都没有反应,现在只不过又承建了两艘反应就这么大。
3个月前俄国刚刚在汉城和朝鲜达成租借马山浦海军基地的秘密协定。结果闹得日本政府一片抗议。其实朝鲜这个地方日本人自己也不是很看重,在日本人眼中这就是个鸟不拉屎的穷地方。
朝鲜一品大员出门别说汽车、八抬大轿了,连双人抬轿都没有,就坐个独轮车,也就是清国东北地区人家小媳妇回娘家是一个待遇。日本人也懒得经营这么一个穷乡僻壤,在他们看来,朝鲜不过是进入清国的一块跳板而已。
但是不管怎么说,朝鲜在甲午战争后那是全世界公认的日本势力范围,你俄国人强占了旅顺港已经让日本人恼火不已了。现在还来强占马山浦?有没有把我大日本帝国放在眼里啊?
而且不仅仅是朝鲜的问题,现在虽然没有发生俄国人侵占东北三省。但是中东铁路的修建接近尾声,俄国人开始接清国政府开放勘探和开采矿产以及建设工厂的机会加大势力渗透日本人依然焦急不已。而且俄国人当初蠢蠢欲动日本人又不是看不出来。
这一着急,日本人就抗议了,强烈反对俄国人租借马山浦,这个反对俄国人当然不会当一回事,要把马山浦吐出来那更不可能,马山浦在俄国人眼中是比旅顺更好的军港,也许在经济上俄国人更重视东北三省,但是在战略上,朝鲜才是俄国人的最终目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