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加盐大伯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1章主父偃成“红人”,历代王朝更迭,汤加盐大伯伯,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divid="tet_c">匈奴人遭龙城之辱,当然不肯罢休,这年秋天就回抢汉人作为报复,汉地各边郡中,以渔阳损失最为惨重。武帝遂派韩安国主持渔阳军政。
原来,田蚡死后,韩安国接任丞相。可是,不久他为武帝引车时不小心从车上摔了下来,把腿摔跛了,无法上朝议政。武帝遂使平棘侯薛泽继安国为相。待安国养好伤,武帝改任他为中尉,一年后又调任卫尉,此时匈奴犯边,武帝想起了这员老将,就把他派到渔阳。
安国在渔阳捉到一个匈奴俘虏,从他口中得知匈奴人的部队早已经回到了漠北。安国放心之余,给武帝上书,说渔阳只留七百人就可以了,剩下的人可以回家务农,因现在正是农忙时节。武帝批准。
可是这个俘虏所说不实,刚刚过了一个月,匈奴人的军队再次杀到。可怜安国手上只有七百人,根本无法抵挡。幸亏最后关头,燕兵来救,否则安国未能安国就先先要以身殉国了。
武帝派卫青、李息两人各率大军分别出雁门、代郡反击,斩杀千余人,大获全胜,打击了匈奴人的嚣张气焰。
渔阳失守,安国心里闷闷不乐,遂上书武帝请求调回长安。武帝这次没有同意,因为他得到匈奴将要再次进犯的消息,于是将安国调到右北平戍守。安国这时已经老了,旧伤加心病,不久吐血而亡。
右北平不能一日无将。于是此前“赎为庶人”的飞将军李广再次得到武帝的启用,这次他没让武帝失望,有他在右北平一日,匈奴人便不敢进犯。可是匈奴人怕李广,但天下只有一个李广,而且这个李广是个凡人,并没有分身术。于是上谷郡和渔阳又重新受到了匈奴人的“照顾”。
你抢你的,我抢我的。
一年后(公元前17年)武帝复遣卫青、李息率军出征,两人一路打到陇西,破掉匈奴楼烦、白羊王两部,斩首数千,得牛羊数百万。这是开国以来,汉朝对匈奴取得的最大胜利。
消息传来,举国振奋。更为重要的是,此次出击,汉朝得到了“河南”(此“河南”并非是今天的河南,其地在今内蒙古黄河以南)。
“河南”土地肥沃,且有黄河天险作为屏障,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此前,长安与匈奴不过隔着一道长城,取了“河南”地后,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大大减弱,而汉朝对匈奴亦从守势转为攻势。所以,此役之重要,可算是汉匈战争的转捩点。
主父偃是齐国临淄人,家境并不富裕,也没听说他祖上出过什么著名的人物。他早先学习战国时纵横家的学说,希望自己变成张仪、苏秦那一类的人物,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而驰骋天下。无奈天下承平已久,并不需要突然冒出一根舌头把水搅浑搅乱。
况且武帝即位以来,推重的乃是儒学。董仲舒这样的当代大儒受其尊显,主父偃看了非常眼红,于是在他晚年,转变了“学术”方向,开始学习《周易》《春秋》等儒家经典;当然,其他诸子百家的学问知识,他也不是刻意地回避,而是广泛地博览和吸收。
若说董仲舒是一个侧重于理论建设的学者,那么主父偃则更看重实践与应用。董仲舒大概是衣食无忧的人,他感兴趣的是著书立说,传之后世,是所谓“身后名”;主父偃则家境贫寒,所以他热切期盼的不是来世,而是今生,是名显于当世,是今生的物质享乐。
于是主父偃开始四处寻找机会——不光是家乡齐国,他还去过齐国以西以北的燕、赵、中山等地游学求教。可是,无论是在家乡还是在燕赵等地,他都是一个不受待见的人,通常连钱都没有人肯借给他。这可能是因为主父偃太穷了;也可能是因为他改变贫困现状的心情太过急迫,目的性太强,所以招致别人的反感;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这个人,天生的跟人不合群。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四处碰壁的主父偃对诸侯国彻底失望,索性来到长安天子脚下来碰碰运气。他找到了大将军卫青。或者是因为大家都是贫贱出身,又或者是看出了主父偃身上的才华,卫青屡屡向武帝推荐他。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武帝并没有召见主父偃的意思。
日子水一般地流走,跟日子一起流走的,是白花花的银子,如今的主父偃,已是囊中羞涩、一贫如洗。更让人生气的是,那些诸侯的宾客一个个眼高于顶,不把他放在眼里,对他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主父偃决定最后一搏,于是向武帝上书。主父偃的奏书并没有什么新意,主要是劝武帝用兵要慎重,要爱惜民力,这是汉初知识分子的共识。不过主父偃学过纵横术,因此这封奏书写得文采斐然,论理精到,故而深得武帝的喜爱。所以奏书早上递了上去,傍晚时武帝就召见了他。
另有严安、徐乐两人同时上书,其所说与主父偃也是大同小异,武帝也召见了他们。武帝对三人说:“你们此前都在哪里呢?为何我们迟至今天才得以见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