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一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百零一章 八月十二日,抗战之浴血大兵,秋一秋,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他迅速站了起来,指出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政治组织力量在亚洲是一等的。这一点谁也不能否定。
这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主要条件。但是,日本是千岛小国,钢铁、煤、石油靠进口,资源先天不足,人力、军力、财力和物力极其匮乏。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具有退步性和野蛮性。
它虽然和德国法西斯勾结,但失道寡助,不会得到国际上的援助。华夏的确是一个弱国,不论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政治组织力量各方面都不如日本。可是,华夏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可以进行长期战争。华夏进行的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得道多助。华夏已经受到并且还要受到国际上广大国家的援助,这和日本恰恰相反。因此,对抗战朱d站起来补充道:“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获得战争胜利不仅仅由武器装备的强弱决定,主要是人的因素,人的勇敢精神起着决定作用。
辛亥gm时蔡锷将军不过是一个协统,他的人数少,而且武器装备差,几乎全是大刀长矛。而当时的总督李经义统帅着近十万人马,并拥有洋枪洋炮,却敌不过蔡锷的一万人马。
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它说明战争的胜负往往不是靠装备的精良,也不是靠人马的多少,而是靠指挥员的指挥艺术及部队的勇敢精神。李经义是大清王朝的大将军,但他是**朝廷的看门狗,代表着反对势力,人少武器差的蔡锷将军却代表着正义和进步力量,得到四川民众的广泛支持。
他最终打败了李经义,就是印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真理。日本对华夏采取的逐步蚕食政策,由于他们国小、地少、物少、人少、兵少,对长期作战不利。他们采取的是速决战,我们根据我们国家的特点,充分利用地大物资丰富,人多兵多,可以充分动员民众参战,可以坚持持久战。
而持久战是弱者对付强者的最佳的选择,持久战是战胜敌人的‘绞肉机’,我们不妨来个以我之长,击其之短,用持久战来消耗他们的力量。当前,我们一要反对亡国论;二要反对速胜论;三要反对单纯zf和军队的片面抗战。
惟有军队和民众相结合,才能战胜日本。”朱d一口气说明了自己的观点,挥舞着握紧的拳头,充满自信地总结了一句,“我坚信,只要坚持发动民众,坚持持久战,用不了几年,我们就会将日本强盗拖死!”
话音一落,掌声四起。
蒋光头也被他的一番分析所感动,更从周先生、朱d那深邃的目光中,看到了zg代表的真诚和坦率。会议结束时,蒋光头握着朱d的手说:“玉阶(朱d的字)将军讲得好,如果打持久战能获胜,我一定抗战到底。”
朱d看出蒋光头话里的真诚,笑着说:“此次委员长的话可算数?”
蒋光头听出朱d话中有话,他是对自己说话的诚信度有怀疑,便十分认真地说:“玉阶将军,这次我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了。”
zg的态度促使蒋光头果断地下了抗战的决心。蒋光头的表态,令朱d十分宽慰,他诚恳地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又都是军人,华夏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我们要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确军人的责任与贡献。只要尽力了,就无愧于天地,无愧于良心,无怨无悔。”
谁知,此时信誓8月13日,日军开始向华夏军队轰击,大战终于打响了。
淞沪战役之初,蒋光头的神经绷得紧紧的,他始终牵挂着这场战役的输赢。就在战役打响的8月13日上午10点——离第841章结到太仓附近,担任岳王市、梅李两区防务。
张治中的意见是一定要争先一着,先下手为强。蒋光头已有吸引日军主力南下淞沪的计划,准备集中主力在淞沪与日军主力决战,一是争取国际舆论与在上海有利益关系的国家和国联出面干涉;二是利用在上海抵抗和封江的时间,掩护国民zf和主力从容退守武汉、南昌,保存实力,并拉开战线,相机破敌。
张治中到了黄埔路蒋光头官邸,主动请缨,恳切地说:“委座,我有个观念,一定要先发制人,华夏对付日军,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是他要打我而我不还手,‘九·一八’便是这种;第二,是他先打我,我才还手,‘一·二八’、长城抗战属第二种;这次淞沪作法,应是第三种,就是先下手为强。”
蒋光头十分赞同张治中的意见。
8月11日晚上,根据统帅部的命令,部队当夜开进了上海的预定阵地。并在13日的拂晓做好了攻击虹口及杨树浦日军据点的准备。
就在部队准备出击时,天气突变,拂晓时分便下起了暴雨,七级大风伴着豆统帅部的脸也和老天一样说变就变,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张治中迷惑不解,立即向统帅部发电报,报告说:“我军业已展开,攻击准备也已完毕。”
可是,统帅部那头硬是坚定不移地命令他不得进攻。
敌人张开了血盆大口,我军剑拔弩张,统帅部却出尔反尔,不准出击。张治中头脑中一片空白,为了准备这个战机,他废寝忘食,含辛茹苦,为了抗击日军的疯狂侵略,他整整等了五年。五年前的情景又浮现在他的眼前:
当时,为了支援十九路军的淞沪抗战,他主动向蒋光头提出带兵增援的请求。于是,张治中率领沪宁沿线的第五军精锐部队——第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和zy军校教导队、炮兵一团等官兵,火速赶赴战场。出征前夜,他给妻子留下一份遗中写道:“……这是一次反抗强暴的民族战争,也是我生平作战的第一次,我必以誓死的决心,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gm军人首先要具有牺牲精神,而牺牲精神又必须从高级将领做起,这一役牺牲是应该的,生还算是意外的了……”这份遗书,体现了张治中抱定了马革裹尸的决心。
第五军在蒋光鼎、蔡廷锴的指挥下,参加了吴淞、庙行、浏河、葛隆、严家桥的殊死血战,第五军的忠勇奋斗,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悲歌!
可是,华日双方签订了《华日淞沪停战协定》,华夏军队战而无功,并接令后撤。官兵虽然想不通,却只好按命令一夜间退到常熟,千千万万的忠勇将士壮志难酬,张治中在带领第五军离开上海时,心中很不平静。
五年后的今天,张治中厉兵秣马之时,又接到蒋光头统帅部“不得进攻”的命令,这令他万分沮丧。
蒋光头下达完“不得进攻”的命令后,在办公室内来回地踱步。
这时,侍从室副主任姚琮敲门走了进来。蒋光头与蒋夫人结婚之前,曾经同姚怡诚生活了一段时间,虽然蒋后来与姚不再来往,因爱子蒋纬国是姚怡诚带大的,蒋光头对她还有着很深的感情。那时,姚怡诚的哥哥姚琮从学校毕业无事可做,蒋光头便让他到自己的身边工作。姚琮对蒋十分忠诚,只要听到有关对蒋的议论,他会私下里给蒋光头打小报告,提醒蒋注意。
蒋光头见到姚琮,转身劈头问道:“上海这一仗要不要打?你在外面听到别人怎么说?”
姚琮望了望犹豫不决的蒋光头,回答说:“日本人侵略华夏的胃口很大,他们有备而来,大有势在必夺之决心。他们装备好,如果我们不抵抗,可能只需两个月就会亡国。所以“所以什么?这里又没有什么外人,有什么尽管放心大胆地说嘛!”蒋光头有点不耐烦。
姚琮只好硬着头皮说:“我听到的议论都是主张打而不主张和。而且,他们还主张要打就在上海打。”
“为什么?”蒋光头不明白为什么要在上海打。
“上海是华夏的文化经济中心,外国租界多,是国际观瞻的战略要地,不打就退,政治影响太坏,弄不好就会被戴上卖国.贼的帽子。而且,我们在上海打,完全能拖住日军的步伐,原因是上海市内钢筋水泥建筑多,明清时期,吴淞口、杭州湾造了不少炮台,我们都可利用抵抗日军。还有,江浙水网地区,日军的现代化武器用不上。”
姚琮打开了话匣子,也顾不得蒋光头生气不生气,滔滔不绝地把听到的和自己的想法都说了出来,“还有人说,我们在上海打起来,可以使日本整个战略轴线发生改变,让敌军从‘由北而南’的俯攻之态改变成‘由东向西’的仰攻,丧失其主宰战场的时机。”
姚琮一席话,坚定了蒋光头抗日的决心,他一拳击在桌子上,大声地说:“好!我们就在上海和小日本干一干!拼个你死我活!”
从这天开始,蒋光头丢掉了和谈的幻想,指挥华夏军队,和侵略者开始了一场拼死的战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