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十一章 新战术思想,国策,闪烁,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以共和国海军为例,1艘“重庆”级航母的标准排水量就高达15万吨,组成航母战斗群至少需要1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1艘攻击潜艇、1艘快速战斗支援舰与1艘快速综合补给舰。照此计算,1支最低标准的航母战斗群的战舰总吨位将近25万吨。换句话说,共和国海军最多只能拥有15支航母战斗群。因为航母战斗群只是海军的核心力量,而不是海军的全部,一支强大的海军中,还必须包括两栖突击舰队、以及多支护航舰队,即便可以将部分护航战舰的吨位控制在1500吨以下,而且在平时不添加全套武备,以此避开约束,共和国海军也最多只能将战舰总吨位的一半用来打造航母战斗群。换句话说,共和国海军最多只能拥有7支以“重庆”级为核心的航母战斗群。受此影响,“重庆”级航母与前2级航母一样,仅仅建造了3艘。正是如此,共和国海军才保留了3艘“上海”级与3艘“北京”级航母,将航母战斗群的数量维持在9支。当然,随着3支“重庆”级航母战斗群服役,加上对“上海”级与“北京”级的现代化改进,与2041年时相比,共和国海军的战斗力提高了将近1倍。
相对而言,美国海军的处境更为艰难。
从实际情况出发,美国对海权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共和国。从总体战略来看,共和国的海洋战略基本上是“西攻东守”,即竭力确保印度洋的霸权,在西太平洋上以防御为主。原因非常简单,共和国的主要盟国都在印度洋周边地区,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南亚、海湾、中东与东非等地。更重要的是,共和国所需的主要资源中,将近80%需要经过印度洋。即便进军南大西洋,也可以走印度洋航线,而不是太平洋航线。因此,共和国海军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印度洋的海权,而在西太平洋上,只需要守住由琉球群岛构成的外围防线,保证本土不受到直接攻击就足够了。受实际情况约束,美国海军必须两面开弓。西面,美国海军必须全力进军西太平洋,保护日本、菲律宾与澳大利亚,特别是确保菲律宾的安全。东面,美国海军也不能松懈,除了必须全力保证连接英国的北大西洋航线之外,还要为进军地中海、登陆非洲大陆、扫荡南大西洋做准备。更重要的是,美国要想在世界大战中击败共和国,就得充分利用澳大利亚这颗棋子,而利用澳大利亚的最好办法就是以澳大利亚为基地,挑战共和国在印度洋地区的霸权。也就是说,美国海军需要以澳大利亚为根据地,进军印度洋。由此可见,共和国海军只需要在一条半战线上作战,美国海军却需要在三条战线上作战,双方的处境可想而知。
正是如此,即便在处境极为艰难的时候,美国都没有放松海军建设。
换个角度来看,美国需要一支更加强大的海军。
按照五角大楼在2050年提交给白宫的一份秘密报告中提到的相关内容,美国要想维护全球霸权地位,海军规模至少得是共和国的1.5倍。虽然这一论断没有多少凭据,显得过于武断,但是几乎所有美国人都认为,只有一支比敌人更加强大的海军,才能捍卫美国的根本利益。
正是如此,《斯德哥尔摩协议》的谈判工作才拖了10多年。
可以说,整个谈判中,最艰难的部分就是海军军控。后来,将海军战舰吨位由250万吨提高到375万吨,也是美国的主张,而且是以美国要挟退出协议,使《伦敦条约》第三阶段削减工作泡汤为要挟产生的结果。
问题是,美国当局没有理由让共和国只建造250万吨战舰。
如此一来,在共和国继续保持9支航母战斗群的情况下,美国海军至少需要保持12支航母战斗群,才能向国人交代。虽然为了提高航母战斗群的战斗力,美国海军一再削减其他舰艇,比如将两栖突击舰队的数量削减1半,将支援辅助舰艇的数量削减三分之一,从而使舰艇总吨位的三分之二都用在了航母战斗群上。但是按照前面的计算,美国海军最多只能拥有3艘新式航母,其余9艘航母均为2040年之前建造的老式航母。也就是说,即便美国海军在2055年之后保留了12支航母战斗群,其实际战斗力仍然不会比共和国海军高多少,双方基本上在同一起跑线上。
当然,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的日子都不好过,面临的问题也差不多。
如此艰难的处境,让共和国与美国海军不得不在适当的情况下,加快新式战术思想的实践步伐。说直接一点,就是在战争爆发前,适当打造新的海上力量。
2055年,共和国海军就获得了一笔总额7500亿元的特别采购费用(其中5000亿元在国防预算之中,另外2500亿元在当年年底追加),用来开发采购3套“综合海上基地”,以弥补略显不足的海上战斗力与军事投送能力。
因为这一计划关系到了海军的未来发展方向,所以其具体内容没有完全公开。
事实上,也没有必要完全公开。
按照的报道,共和国海军的“综合海上基地”项目在2042年就立项了,虽然一直处于开发阶段,迟迟没有按照军备标准进行建造,但是在10多年内,共和国海军每年都能获得一笔金额不低于150亿元的特别开发经费,其中近三分之一用在了该项目上,所以该项目才能在2055年以最快的速度由开发转为建造。
所谓的“综合海上基地”,实际上就是扩大版的“海上基地”。
与在中东战争期间初露峥嵘的“海上基地”相比,“综合海上基地”最大的特点就是规模大得多,由此带来的好处就是作战能力更加全面。按照报道,“综合海上基地”采用了灵活搭建的设计方式,即除了核心部件之外,可以根据作战需要,以及所在海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组件规模,由此来决定基地的综合能力。在最大战力状态下,整个基地由上百组件,也就是上百艘模块化运输船组成,总吨位超过1000万吨,不但能够支持任何性质的航空力量,还能为空天战机提供支持,并且为3个战斗单位的6万地面部队提供支持,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军事基地。在最低标准下,基地也有十多个组件,总吨位超过100万吨,除了机动性能之外,其他作战能力均超过“重庆”级航母。当然,“综合海上基地”也并非尽善尽美,其最大的问题就是生存能力非常糟糕。为了避免受到《斯德哥尔摩协议》限制,“综合海上基地”中,只有承担全部电力供应的核心组件按军用标准建造,其他组件均按照民用标准建造。加上不佳的机动性,“综合海上基地”的生存能力远不如战舰,甚至比不上一些辅助类舰艇。
事实上,这也是共和国迟迟不肯将“综合海上基地”由图纸变成实物的根本原因。
同样的,美国海军没有抢先发展类似的海上力量,也与生存问题有直接关系。
由此可见,海军扩军与备战的关键不是建造了多少战舰,而是在新的战术思想上做出了多大努力。当然,既然是备战,自然少不了基层动员。与其他军工企业一样,具备建造军用舰艇能力的造船厂从2050年就开始扩大规模,提前建设大型船台,培养技术工人,以便在战时迅速扩大产能。
总而言之,海军备战更重视长远建设,而不是一时功利。
用胡荆安的报告来说,共和国不可能在2年之内战胜美国,也就不用指望海军能在2年之内夺取制海权。
虽然这话有点直接,但是正好说明了问题。
可以说,共和国海军称霸海洋的时候,也就是共和国赢得大战胜利,称霸全球的时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