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匹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2章 刘焉杀吾内应矣,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浙东匹夫,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李素也是松了口气,刘备这种人,还是仁义之心泛滥,幸好最后拦住了他的即兴发挥,不然后续恐怕还要贴一点利益出去呢。
李素刚才之所以急吼吼把话截住、并且以经手人的身份公布“内奸只有杜琼、谯賆,其他都是被刘焉多疑误杀的”,那也是因为李素知道,只有这几家是真的彻底灭门、死绝了户口本。
而任、杨这些蜀儒顶级望族,绵竹城里那些被刘焉监控裹挟带走的,只是核心成员,旁支还有很多散落在外呢。
就如之前所述,以杨氏为例,从东汉初年杨雄一族在郫县开枝散叶,发展了五六代了,他们家还有不少没出五服的旁支亲戚在郫县拥有大片土地和隐户田奴。
要是刘备脑子一热,把杨氏都宣布为内应,那岂不是核心族人被杀后,那些死者的田产,还要发还分给活着的亲戚?他们死于国事,是不是还得给抚恤、嘉奖?
李素可不想当这个冤大头人家本来就不是内应嘛!
所以他只让户口本死绝、连旁支法定继承人都找不到的人家是内应,这样就不用发抚恤金了。
嘿嘿嘿。
……
刘焉大开杀戒除内奸、顺便把内奸家族留在绵竹城里那部分细软财产,分赏给至今依然忠诚的东州兵将士,好歹是让本来处在崩溃边缘的东州士恢复了些士气。
不过仅仅两天之后,刘备就把刘璋押到了城下,让刘璋开口劝降。
刘焉自然也要到城头答话,还怒骂儿子不争气,居然跟着外敌来劝降自己父亲。
软弱的刘璋在城下被骂得大哭无奈,放弃了职责。
但刘备还是非常大仁大义,公然跟城上的刘焉喊话:“刘君朗!你倒行逆施,滥杀无辜,已然恶贯满盈!但我刘备不会学你,我干不出你这种株连人家小的暴行!
虽然季玉贤弟跟你是骨肉至亲、他劝降你也失败了,但我看他一心忠于朝廷,明辨是非。父是父,子是子,子有心改父之过、与你划清界限,我便不会加害于他,还会秉公处置。就看在他劝降你的诚意份上,我表他为武陵太守,即日赴任!”
刘备在两军阵前喊出这番话,着实让包括对面的东州兵将士都肃然起敬:刘焉这样抵抗、背叛朝廷,就因为刘焉那个最软弱的儿子不愿意背叛朝廷,肯跟父亲的立场决裂,刘备居然就允许刘璋善终养着,而且比他原本的闲职都尉待遇再高一些,平调去当个偏远郡的太守。
这是何等的大仁大义啊!连敌人的儿子只要肯投降都放过,咱这些东州兵将领,还用担心因为负隅顽抗到最后一城,而被将来清算么?
虽然稍微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都清楚,刘璋这个“武陵太守”,估计也就是一辈子领两千石俸禄混吃等死的了。武陵郡的军政民户诸般事务,肯定不会让刘璋管的。
实际上也是如此,因为李素已经建议刘备:
给长水校尉赵云额外加官,兼宜都郡太守,未来数年内总管东线荆州一侧防务。
本来关羽更合适,但因为关羽的汉中太守是董卓之乱前少帝封的,含金量更高,跟现在这些自己“表”的太守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关羽、张飞、蔡邕、李素这四人的汉中、武都、巴郡、蜀郡太守职务,一直到董卓死之前,李素都不准备更换升迁。等将来朝廷公信力重新起来的那个窗口期,再改封好了。比如王允当权的那个窗口期,公信力就不错。到时候可以瞅准时机集中要一波官。
目前这几年,大不了只是让刘备表几个杂号将军的虚衔,以及给其他还没有做到太守的心腹升一升太守。
赵云当宜都郡太守之后,控制住长江三峡交通要害,旁边的武陵郡太守刘璋就不可能投敌了。同时,李素还请刘备改封董和为武陵郡丞、张肃为武陵长史。
董和之前已经是火线提拔的县令,改任郡丞其实品秩数有点降级,但也是为了从县往郡过渡的必要调整。毕竟董和投奔刘备才两个月,直接作为一个郡的二把手监视刘璋也有些过于重用了。
但李素也私下派人给董和透个气:张肃本来就是巴郡长史,调到武陵郡当长史反而是从大郡调到小郡了,所以不会干太久的,最多两年。就相当于给张肃积累点到“老少边穷”地区为国服务的资历,将来还要调回蜀地,在南中找个新拆分的郡当太守的,待遇如同庞羲。
所以,两年之后,董和就能在武陵郡当二把手了,加上一把手的刘璋实际上是被架空得,这个升迁待遇不可谓不好。因此暂时当两年六百石郡丞董和也没什么意见,反而觉得前途一片光明。
与董和一起投降的李严,被任命为夷陵县令,也就是宜都郡治所的县,辅助赵云守卫东线。其余向朗、马家兄弟等荆州新投靠的人才,也都在宜都、武陵两郡安排。
如此安排之下,刘璋的“武陵太守”当然可以毫无保留地实授。
没过两天,刘璋被宽宥的确证消息就在绵竹战场周边两军中传开了。
刘焉似乎是解除了最后一点担心,知道自己的谋反企图好歹没有造成族灭,还留下了一个儿子继承香火、能有个官职善终。
被毒疽折磨了三个月的刘焉,终于放心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享年六十二岁。
刘焉死后第二天,东州兵就有感于刘备宽厚对待敌人的仁义,无血开城投降了。
绵竹收复,成都平原三郡的战乱彻底结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