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明不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13章 横扫南洋:西班牙的应对,崇祯欠了我十亿两,远明不渐,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就在越南的红河三角洲地区,许家庄与福建郑家的拓殖活动,搞的红红火火的时候。

十二月十五日。

海南岛,崖州港(即三丫港,后来的三亚港)。

许霍青带领的海军舰队,足足六艘的蒸汽铁甲战船,在这个港口短暂停留,补充了一些澹水和蔬菜之后,立刻启程出发,直奔着东南方向而去。

三缸蒸汽机都达到满负荷的工作状态,输出七千多匹马力的功率,驱动着耀武号、扬威号、尸山号、血海号、天下号、无敌号这六艘铁甲战船,跑出近二十节的最大航速。

甚至也不会在意南海的天气情况,不考虑会不会遇到风暴,完不管不顾的,朝着吕宋岛而去。

连福建郑家倾巢派出的进行助战的38艘夹板船,也早就被远远的甩在了后面,又以郑家舰队只有6到8节的平均航速,不知道多久才能追上。

话说许家庄的海军舰队,这么火急火燎的干什么?

连原本的由近到远、步步为营的拓殖计划都遭到打乱,不得不先去对付西班牙殖民势力,且一刻都不能耽搁。

这到底是发生什么事情了?

很简单,泄密了。

许家庄准备拓殖东南、横扫南洋的计划,已经被马尼拉的西班牙殖民当局知晓了,他们立刻采取了应对措施,正在调动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避免遭到横扫的下场。

但问题来了。

西班牙殖民势力,得到消息怎么会这么快?

虽然两个月前的十月份,许家庄在《东方时报》上,大张旗鼓的宣布要去海外拓殖,在大明境内搞的人尽皆知,没有任何保密的意思,但马尼拉距离大明最近的地方,都有上千公里,坐船都要小半个月,且大明境内,应当没有西班牙人派来的耳目,更没有无线电这类高科技的联络设备。

西班牙人是如何做到在短短两个月内,就了解到许家庄的拓殖行动,并迅速做出应对,出乎许家庄的意料。

原因也很快调查清楚了。

告密。

是广东香山澳租界里的葡萄牙人,在看到《东方时报》上的内容的时候,总督里卡多大感不妙,立刻派出多艘快船,卸下所有货物,空载行驶,前往马尼拉(西班牙殖民中心)、巴达维亚(荷兰殖民中心)、马六甲(葡萄牙殖民中心)三地,进行通风报信,通知南洋的所有西方殖民势力,都做好战争准备,甚至必须放下内部矛盾,共同应对许家庄这个威胁,如果再不团结起来的话,他们将丧失在南洋的一切利益。

正是在总督里卡多的通风报信下,一个月内,西班牙、荷兰、葡萄牙三方,部得到了消息,立刻重视了起来,并且采取了行动。

而对于许家庄而言,泄密就泄密吧,影响并不是很大,就算南洋地区的殖民势力,部做出了反应,开始了战争动员,也无伤大雅,以许家庄海军舰队的实力,不管集结多少的海面力量,都是被碾压毁灭的结局。

但马尼拉的西班牙殖民当局,开始了战争动员不说,因害怕城中一万多汉人叛乱,居然又打算举起屠刀,要在许家庄海军舰队到来前,将这些汉人部屠尽,消除内部隐患。

这就超出许家庄的容忍范围了。

要知道自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起,马尼拉的汉人商民在遭遇了第一次的屠杀血洗之后,就再也没得到过公正的对待,只有更加残酷的剥削与防备,并在天启四年(1624年)、崇祯六年(1633年),又遭到多次有预谋的系统性的屠杀,即便汉人做出了激烈抵抗,也给殖民者带来了巨大损失,甚至西班牙殖民者明知马尼拉的繁荣,离不了这些汉人的参与,但还是一次次举起屠刀,从没有心慈手软过。

因为西班牙人害怕,他们内心极其恐惧。

现在许家庄的报复马上就要来了,像是某只靴子落地了,既然如此,那就更不必手软了,最后一批的汉人,不,肥羊,也可以宰杀了,即便他们大多值得信任,即便有些汉人皈依了他们的主,但该杀还是得杀。

许家庄派驻到马尼拉的情报人员汇报,大屠杀极可能就在这两天发生,最晚不会拖过十八号,越晚会越危险。

这个时候,许家庄高层只能调整计划,做出两项安排。

其一,让福建郑家帮忙出兵三千,直奔广东的香山澳,拿下所有的葡萄牙人,敢反抗者部斩杀,摧毁这个西方殖民势力占据的租界区,自此以后,大明境内,不会再有任何的殖民势力,就算花钱也别想留下来。

其二,就是让许霍青带着海军舰队,以最快的速度,即刻赶往马尼拉,尽量在屠杀发生之前抵达,消灭西班牙殖民势力。

……

十二月十六日。

吕宋岛,马尼拉城,这座建立历史已有六十多年的殖民城市,其经济发达,商业繁荣,拥有非常多的西方哥特式建筑,修建了喷泉公园,以及非常壮观圣洁的天主教大教堂,乃至石板道路、排水设施等,体现了不少西方文明独树一帜的建筑美学,大气美观的同时,也兼具了实用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穿越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农门渔妻种田忙

栖孟安

流放路上,团宠千金她自带空间

云遮清月

剑自雪中来

我不是烽火戏诸侯

替嫁后成了残疾大佬的白月光

阿川

我在三国抢天下

一颗小青虫

人间偶记

姚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