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秋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十三章 荆州墨侠1,三国之最强皇兄,忆秋风,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天降蝗灾,这也算不小的事了。王允等人为此专门找了太史令张贵问占。这神棍最后得出的结论,也是老生常谈“苍天之怒,源于祭祀不足,暴政频频。”
祭祀不足好理解,王允本就在准备元年贺的事。此时也好由此籍口,将此事提前办了。至于如何解这个暴政,董卓和王允等人意见很大,双方互不相让。王允认为,蝗神天降,是因为相国执政以来,不恤民情,才至如此。
董卓的结论就比较有意思了,是因为暴君在世,以至“苍天降怒”。这里的暴君,不是汉献帝刘协,而隐指已被废黜帝位的弘农王刘辨。
王允的元年贺大典在建章宫内的神明台上举行。按照道理,这个贺典应该初平元年举行,但去年战事频仍,后来十八路诸侯讨董,紧接着西迁长安。本来排练到一半的庆典也就不了了之。
历来的贺年大典都是皇帝先讲,但此次例外,皇帝年幼,整个长安有且只有董卓最有资格代理了。
长长的祷文如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以董卓的文采,要想记得,怕也颇费了一番功夫。其实献帝虽然年幼,毕竟已十岁,真要他来读这个祷文,操作一番仍然可行,但董卓执意如此,里面的僭越意味,是个人都能看出来。
百官的山呼万岁声打断了刘毅的思路。董卓终于讲完了,其实那些祷文大多差不多,无非就是些吉利的话,只是结尾处,那“初平”年号的的阐论,却多少让人好笑。
“……愿邦家初兴,四海升平,尚飨!”
想着乱成一团的天下,此时从董卓嘴里说出来,多少也有些讽刺意味。
武帝晚年时,崇尚神仙之学,于是建神明台,用以安置铜柱仙人。有承接天上"甘露"以求长生之意。台高五十余丈,其上铜人矗立其上,更是高大,手托铜盘,顶天立地,直有开天辟地之威。
在原来的历史上,神明台共存在三百余年,魏文帝在曹丕在时,想把此巨人承接“仙露”的铜盘运抵洛阳,搬动时因太过重大导致折断,断声远传数十里。后来勉强搬到灞河边,终因太重而不得不弃置。
一个铜盘尚且如此,整个巨人可想而知。
刘毅抬头,望着站在神明台顶的董卓。他一身大红紫袍,肥硕的身影被日光斜斜拖着,从台上一路向下延伸。皇帝则被他护持在后,幼小的身子几乎全被阴影笼罩。
颂文结束后,按程序就该献舞了。
神明台下有口大钟,每当世宗摄取“仙露”时,都要敲钟以谢天恩,后来皇帝祭祀,争相效仿先祖,遂城惯例。几个光着膀子的力士抱住个巨大的木击子,后退几步,同声一喝,踏步向前。那木击撞在大钟上,发出“咚”的一声巨响。
那几个力士缓了缓,退了几步,再次用力,撞在大钟上。这一次比刚才力道更大,刘毅北军中候,也算天子亲信,站在离神明台顶,离大钟也近,只觉耳朵“嗡嗡”作响,几近失聪,整个神明台都似在摇晃。
不待他反应过来,那几个力士再次发力,再次敲在大钟上。
“咚——”
钟声响遏行云,直有穿云裂石之威,天上浮云翻滚,也似在应和。
祭祀大典,最佳敲钟数是一百零八下。但铜钟和铜人相仿,太过巨大,要响一百零八声,那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遂改为三下,寓意“福禄寿,天地人”同齐,钟声也要一声高似一声,寓意国运节节攀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