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居易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90 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重生四合院,开局是八十年代,唐居易,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听到徐静理的回答后,曹志强这才想起来,之前他确实在等人送杂志过来给他看,只是因为项东方的一系列举动,让曹志强心意慌,把这茬给忘了而已。

想到这里后,曹志强连忙坐直身体,清了清嗓子:「嗯,进来吧。」

听到这里,徐静理才推门而入,看见了一脸严肃的曹志强。

「社长。」徐静理面带笑容的几步走过来,然后送上手里的白封书,「这是知己杂志的第一期,您看一看。」

「嗯。」曹志强一脸澹定的点点头,接过书之后,直接就翻阅起来。

所谓的知己第一期白封书,其实就是知己杂志的第一期预刊,也就是非正式发行的内部版。

简单来说,就是知己杂志的第一期内容,大家已经做好了,但在正式发行之前,还要先拿去送审。

这个送审有很多个环节,其中第一个环节叫初审,也就是给总编看一看。

总编看过没问题了,过审了,再送给杂志社副社长看,这叫复审。

副社长那边通过了,再交给社长审核,这叫终审。

这种三级的审查制度,叫做三审责任制,也是曹志强在杂志社内部指定的政策。

顺便说一句,知己杂志社,虽然是有独立执照跟独立招牌的独立单位,但因为情况特殊,办公地点跟红光出版社是在一起的,而知己杂志社的人员,同时也兼任红光出版社的员工。

这种一人身兼两个单位职位的情况,在这时期很普遍。

因此,曹志强既是红光出版社的社长,也是知己杂志社的社长。

同理,陈家邦既是红光出版社的副社长,也是知己杂志是的副社长。

以此类推,余德利也同时兼任红光出版社跟知己杂志社的总编。

在这个时期,虽然出版社跟杂志社这种单位管理的很严,一般人办不了,可一旦能办下来,其对刊物的内部审核是相当宽松的。

换言之,在整个八十年代初,出版社也好,杂志社也罢,出书出刊物的审核工作,都是出版单位自己去自查自纠,上面根本没人细查。

上面不是没有单位能审,比如出版局就有权审核辖区各个出版单位的出版审核问题。

只不过出版局此时人少庙小权力弱,根本没有那个精力跟人手去一一审核下边的出版社跟杂志社。

原因就在于,很多出版社跟杂志社,都是其他各个事业单位的下属单位,比如文化局下属单位,公安局下属单位,妇联下属单位等等等等。

这些出版社的上级经办单位,哪一个的实力都不小,哪一个都不怕出版局这种管理单位。

这就是所谓经办单位跟管理单位的不协调。

出版局开始牛逼起来,那还得是1987年以后。

那一年,出版局从文化部的下属单位中独立出来,成了一个可以跟文化部平级的新闻出版署,还明确了出版署极其附属版权局的权力。

从那之后,出版署极其遍布各地的出版局,成了一个中央直属体系,才算有了点底气跟权力,脱离了地方正抚机构的制约,能正经管一管下面的出版社跟杂志社了。

也正是在1987年之后,确切的说是1990年之后,权力越来越大的出版署开始重拳出击,大力清理各地非法跟违规刊物,严格了审查制度,终于让国内风气为之一清,不再乱七八糟了。

同样是从那之后,出版局这种管理单位,成了真正的大老,各个出版单位的经办单位,已经无法制约出版局这种单位了。

不过就目前来说,出版局还是文化部的下属单位,跟电影局平级,但权力跟能量却远远不如。

这也就造成了,出版单位的自***很大,稿件能否发表,基本都看各地出版单位自己,出版局说是一个摆设也不为过。

此时所谓没权没势又没钱的冷衙门,就有出版局的一席之地。

当然,话说回来,各个出版单位在发出刊物之后,如果出了事,比如内容涉及银会涩情等情况,被很多人举报,造成恶劣影响的话,有关部门也一样会出手整顿,比如限令整改之类的。

可有意思的是,这种能对具体出版单位进行罚款整顿之类的上级单位,一般都是当地的文化局或者公安局,出版局大都是凑数的。

也就是说,此时国内的刊物出版,审核方面基本都是看出版单位自身,也叫自查自纠。

但出版单位自身呢,此时也都没有一个严格且普遍的自查自纠制度,都是自说自话,自己有自己的一个衡量标准,或者叫规章制度。

比如此时一个出版社的所谓稿件审核,一般都是总编拍板后,就可以直接发行,没有什么二审三审的。

后世出版单位普遍实行的三审责任制,这时期根本就没影子。

甚至很多出版社跟杂志社的社长,都压根不管图书杂志的具体出版工作,责任基本都压在总编身上。

所谓的总编负责制,才是这时期的主流。

这样做的好处是,内容审核更宽松,创作更自由,坏处就是太过宽松,太过自由。

所以在八十年代初,国内出版业的审核环境,那是相当的宽松,出了好多「批判文学」跟「伤痕文学」,根源就在于审核制度的特别宽松上。

曹志强决定出杂志后,不但定了杂志出版的基调,也就是所谓的震惊体,但同时也定了另外一个基调,就是双重三审责任制。

也就是说,以后杂志社要出杂志,里面收的稿件一定要经过责任编辑、副总编跟总编的三重严查,通过了之后,才可以编入杂志。

等这一期的杂志内容部编辑好之后,还要再经过总编先整体审查一边,确定没有问题了,再送给副社长审查一遍,副社长确定没问题了,再送给社长审查一遍。

社长通过了,才可以正式发行。

这就是双重三审责任制,或者叫六审制。

当然了,由于曹志强本身事务繁忙,而且他目前对知己杂志也不太上心,更多是提前占坑,以及让余德利带来的那批人有点正事儿干而已,别整天尸位素餐。

所以实际上,到了副社长陈家邦那里,基本就是终审,曹志强这个审核一般就是走走过场。

换言之,只要陈家邦审核通过的,基本就没啥大问题了。

毕竟陈家邦做了近二十年的厂长秘书,还是从六十年代过来的,经验极其丰富。

他不光待人接物方面很有经验,就连审核稿件方面,他也是很有经验。

也是,要是没有经验,他也当不了近二十年的厂长秘书。

所以只要跟陈家邦说好,让他从严审核,那就没问题。

曹志强对陈家邦的要求很简单,宁可作品无聊,宁可销量不好,也不能内容敏感。

反正曹志强目前真正赚钱的拳头产品是自己的图书跟自己的唱片,至于杂志嘛,先把刊号坑位占住,是否畅销赚钱,已经不重要了。

哪怕知己这个刊物销量不好不赚钱,也要继续做下去,因为这是一个能自己发声的传媒渠道,未来的力量不可小视。

而且等曹志强赚够了快钱,或者其他产业陆续发展起来,自然有办法让不赚钱的刊物畅销起来。

更何况,有了曹志强之前说的震惊体秘诀,知己杂志的发行,也未必不行。

可惜之前呢,曹志强

从没关注过知己杂志的情况,所以也不知道第一版的内容是啥。

因此现在他来终审,其实跟看新杂志没啥区别。

这一看不要紧,大概看过里面的标题跟内容后,立刻就笑了。

因为曹志强发现,里面的标题确实很听话,都搞的很震惊。

比如——《震惊,西游记竟然是一场惊天骗局!》

又比如——《潘金莲的机智人生》

还比如——《封神演义的教训,手握一把好牌的通天教主,是如何走向失败的。》

好吧,看到这些标题,曹志强大概就知道内容是啥了,无非就是对古代名着的新解读。

之所以有这些内容,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一个,曹志强的内部审核太严格了,所以紧跟时政的内容,大部分都被砍掉了。

相反,用新奇的角度解说古代名着,风险就小了很多。

这其实跟后世头条里重新解读金庸之类的文章差不多,一样有很多人看。

其次一个,那就是知己杂志的筹备时间太短了,而且名不见经传,收不到多少像样的来稿,所以很多稿子都是余德利那票手下自己用小号笔名写的。

这种情况很普遍,很多杂志社新成立,缺乏稿件的时候,大都是编辑自己动手写文章,这叫冲量文章。

一般情况下,这种冲量文章,都是直接扒个国外皮,整个国内某个故事的内容,搞出一个国外见闻之类的,既容易,还吸引人。

但曹志强不许大家这么做,因为这种明显的香蕉套路,后世都臭了行市,曹志强可不想自己的杂志有这种污点。

曹志强可以接受自己的杂志销量不好,也能接受震惊体,但绝对不能接受自己的杂志被打成公知体。

开玩笑,知己杂志是曹志强创办的,别人不知道里面的内容基本跟曹志强无关,只会强行捆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豪门小说相关阅读More+

我读的大学很可怕

弹指一哭

神话之我在商朝当暴君李清

司徒清尘

异界侵入时在干嘛,可以谈恋爱吗

五毫米铅笔

京廷俊黎米

云锦书

逝者敲门

意赅

穿成绿茶后本宫含泪爆红娱乐圈

小羊超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