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猪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709 意外之喜,皇明皇太孙,我喜欢的猪头,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六部尚书现在没办法淡定了,因为奏折里的那些事情,显然就是一个巨大的麻烦。
国子监是什么地方?
那可是大明的最高学府,虽然也会有着一些关系户,但是谁都知道国子监里的学子就是大明朝的精英。也可以说,那你就是官员的后备基地,是文官集团源源不断造血的来源。
在元朝的时候,大部分的汉人很难成为高官,元朝的官员升迁体系,也确实有很多值得诟病的地方。洪武皇帝之所以建造国子监,也确实就是因为需要有着更多的官员来管理地方,大明朝也确实需要他们的官员体系。
科举制度确实是无比重要的,这就是文官系统最重要的倚仗。而国子监,就代表着科举制度最为精英的一票学子。
可是现在倒好,国子监祭酒在监内妄议国政,居然还有很多的学子跟着符合。
国子监本来该是勤学的地方,要知道在洪武皇帝初期,国子监的学子们学业压力很大,他们需要面临无休止的考试,需要不断的考核。体罚之类的是家常便饭,有些学生因为压力过大选择轻生,这也不是一件两件。
很多的官员都知道这些事情,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国子监就应该是这样,这里的学子就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就应该为了下场考试而准备,就应该为了随时可能入仕而努力。
可是现在倒好,国子监居然变成了鸿儒高谈阔论之所,应该教书育人的地方,居然涌入了很多的清谈之人。
大家都会欢迎饱学之士去国子监任教,也欢迎一些有学识的人去切磋学业。
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些人是去教书育人的,是去和学子们对谈学问。
如果去的人是一些什么山野遗客,如果那些人只是在夸夸其谈、物业浓墨,那些人就是极大的问题了。要是再严重一点,出现一些有悖于朝廷古词的言论,那很有可能就是杀头的罪过,很多人就没办法安稳度日了。
而现在倒好,国子监祭酒广邀好友名流,里头虽然也有一些博学之士,但是也不缺少一些僧道,不缺少一些所谓的才子佳人,或者一些风流名士。
这哪里还是国子监啊?这简直就是一场诗会,这简直就是让朝廷的颜面付之一炬。
如果只是在玄武湖泛舟,这样的事情可以称为雅事。但是如果是在国子监,那些人就是极其不合身份了,那也就算得上一些官员玩忽职守了。
朱允煐表情冷酷,说道,“看看,咱大明还真的都是忧国忧民之辈。朝廷控制盐铁,那是与民争利。朝廷科举取士,那是有辱斯文?也是,每次入考场,咱大明的这些良心们就该接受胥吏刁难,要去了衣衫检查有无夹带。”
六部尚书齐齐低首,这一个个的也都是胆战心惊,一个个的看起来也都有些底气不足。
这确实是国子监惹出来的麻烦,可是谁让他们是六部尚书呢,他们就是文官的表率。
现在闹出了这样的事情,他们想要说完全没有责任,那也是不太现实的。不过也算是有着一些好消息,比如说也没有什么直接的责任。
当然礼部尚书除外,现在肯定是冷汗直流,国子监惹出来的麻烦,会比想象中的更大。而且真的要说起来的话,这也算得上是礼部约束不严,这个责任也是跑不掉的。
朱允煐继续说道,“早些年惩治贪官污吏,这就是大明苛待读书人。废了丞相,那就是咱大明天子都是独夫。没能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咱大明就尽失民心,国祚已衰!”
朱允煐气急而笑,说道,“好呀,朕这个残暴而昏聩之君,未能重用饱学之士,以至于经天纬地之才沉沦至此,实乃大明之憾事!”
茹瑺都想哭了,因为不只是皇帝暴怒,也是因为他在一些人看来也就是奸逆、幸进。看起来有些人也确实非常的不乐意,是真的非常不看好大明朝如今的官场生态。
朱允煐冷哼一声,说道,“你们且退下吧!好好的想一想明日早朝如何回朕,好好的掂量一下这件事情因何而起,又为何到了今天这地步!”
茹瑺他们还能说些什么啊,现在一个个的多少有点六神无主了,现在心里都是一团乱麻的。还是赶紧想想对策吧,还是想一想如何将这件事情控制在一定的规模之内。
要不然的话,就算不是什么滔天大案,也会让很多的士子仕途蒙受阴影。说不定两年之后的会试,国子监的这些学子就名落孙山了。
当然更严重的,那就是大明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将一蹶不振,文官系统将失去他们培养人才的摇篮。
真的要是发生这样的一些事情,那肯定是没办法接受的。只是很可惜,现在的主动权根本就不在他们的手里,因为有些人做的一些事情,已经触犯到了皇帝的逆鳞,有些人的所作所为也确实是越线了。
熟读四书五经,能够写出来锦绣文章,代表真的就是一个栋梁之才,很有可能就是个迂腐之辈,很有可能也就是一个只会书生误国的典型。
茹瑺现在算得上深有感触,甚至有那么点悔之莫及!
黄湜黄子澄是何许人也?
这是洪武十八年时考取了会试第一、殿试第三,历任编修、修撰、太常寺卿等职。
这绝对是很多人认为的英才,是很多人看好的一些栋梁之才。但是这么些年,也就是在洪武皇帝时期,黄子澄的仕途看似发展的不错,但是也谈不上多么的亮眼,只是一个探花的升迁模式而已。
探花而已,根本不算什么,每三年就会出现一个探花、一个榜眼,以及一个更加耀眼的状元。在翰林院里,最不缺少的就是编修、修撰,只能修修书、积累一些经验。
很多当初金榜题名的状元,或许他们最高光的时刻也就是金榜题名的时刻。很多的状元,他们的仕途也未必就能够多么的高光,甚至不如很多当初金榜题名时比他们位次低的同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