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神狂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千三百三十章史无前例,我的系统不正经,疯神狂想,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德化窑釉下青花瓷在明代就开始生产,到了清代已经成熟并趋于精美,在技术上和质料上完全体现了它的科学性能。
釉下青花以氧化钴为主配成颜料在坯体上作画,外施无色透明釉,高温烧成。
由于青花是画在釉下,色料本来很细,经过烧制以后,完全熔化在胎釉之间,显得光滑平澜、晶莹透彻,色阶丰富,又不易受外界氧化、酸化影响,不致腐蚀脱落。
所以青花瓷一进入国际市场,就受到普遍欢迎,青花瓷也成为当时对外贸易中一项重要的商品。
在这种情况下,就促进了德化青花瓷的生产和飞跃。
几乎所有的清代窑址都生产青花瓷,生产地区遍及全县。
甚至最僻避的深山密林,没有村落的地方都可找到清代的窑址。
其中以上涌、葛坑、汤头、浔中、龙浔、三班等乡镇最为密集。
清代当时的德化窑,到底有多么繁盛?
其他不说,只是窑口,就遍地都是。
尤其是城关的宝美村、浔中村、高阳村、隆泰村和三班镇的泗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从事瓷业生产。
那个时期,老人、妇女和儿童,把瓷业作为家庭副业,青壮年农忙务农、农闲务瓷。
仅高阳村清代窑址就达23处,重重迭迭,遍布每个山头。
据记载,清朝盛时德化瓷工,多至二万五千人。
由此可见,当时德化青花瓷生产规模之大,产量之高,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
可惜的是,德化青花窑场的生产方式,史书并无记载。
但是从窑址采集到的瓷器标本来看,有的瓷窑只有一个商号。
只不过,在德化那边,大多数青花窑址,都发现有两个以上商号。
如“丰盛、丰裕、胜玉”等。
这些现象表明了,当时德化青花瓷窑的生产,是一户人单独经营,或二至几户联合经营,而以联合经营为多。
联合经营时,先由各户分开制造瓷坯,烧窑时合起来共同烧制,从而形成了一种“各自制坯、合作烧窑”的生产方式。
这种特有的生产方式,必须充分考虑产品的生产和销路,考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
他们必须少花时间,多出成品。
即不能精凋细琢,追求繁褥的加工,同时也不能粗糙。
因此,逐渐形成了德化民窑青花朴实无华的民窑艺术风格,体现了不事凋琢的民间艺术特色,迎合了大多数消费者的审美情趣。
清代德化青花瓷的外销明末清初,泉港、漳港衰落,厦港兴起,德化瓷器转从厦港外销。
特别是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清政府正式在厦设海关。
那时由户部派员“榷征闽海关税务”之后,德化瓷器更大量由厦港出口。
此外,德化青花瓷还通过大樟溪及支流直达安港、福港,然后出海销往国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