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舟泊古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7章 玩笑姻亲,妖术,浮舟泊古寺,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你怎么看?”梁帝并没多说其他,只是继续淡淡地问道。
“儿臣觉得大可不必,若是有了这一层关系,日后两军交战,反倒还落人口实,而且无论是谁去和亲,也白白牺牲了一双璧人。”烨轩则是高声阔论道。
梁帝无奈地笑了笑,他显然对烨轩的回答十分无奈,但毕竟是自己的独子,这偌大的帝国,毕竟要交付与他,只能拼着老弱的残躯,尽量为他打点妥当。
“你,你再回去好好想想吧,倒也不急,这毕竟是穆绍普的私信,信中言语未明,你再回去咂摸咂摸。明日晚饭,你再过来。”梁帝转过头,又对宫人吩咐道:“明日请国师进宫,就说朕和太子请他一起用晚饭。”
宫人得了梁帝的口谕,便匆匆去传达,梁帝起身摆了摆手,“朕今天也累了,你先回去吧,好好想想,对了,进来少用点心思在诗书上,多花点心思读读《贞观政要》,身为储副,该知道什么是你的头等大事。”
烨轩对父皇的话是越来越觉得莫名其妙了,本来是商量国是,最终总会扯到自己要多去长进的话头上,不过一般这种话,他也是左耳进,右耳出,从来不以为意,何况南梁风物鼎盛,还有许多更值得他流连忘返的东西。
只是北燕提出和亲这事,到是颇让他反感,他素来厌恶战国和汉初之时,国与国之间常用质子和亲的绥靖之策,以为这皆是治国之中的下流手段,作为未来要成为一国之君的人,他更向往宋襄公那种,于春秋乱军之中,募光明之师,行仁义之战的作为,因为烨轩从来都觉得尧舜太远,宋襄公便是千古圣君的典范。
次日的晚宴上,烨轩知道袁天城也会进宫,父皇必定又要商议此事,所以他也打定了主意,绝不会在此事上妥协,因为无论是谁去和亲,亦或是谁迎娶北燕的宗室女,在烨轩心中,这都是耻辱之事,而一国的荣辱需系于将士的刀戟之上,而非系于一女子之身。
这一日的晚餐吃的甚是匆忙,可以说,梁帝根本都没怎么动筷子就吩咐宫人匆匆撤下了碗碟,袁天城本就是修行之人,于人间烟火之物,所进甚少,只是苦了烨轩,只能将着半饱的肚子,和父皇一起讨论正事。
“先生看过穆绍普的信了?先生怎么看?”烨轩知道,父皇对国师从来都是推心置腹的,这份信任甚至超过了自己,多年来都是如此,但国师也是自己半路的业师,他也只能接受。
“陛下,臣以为,穆绍普这封信并非国书,乃是私信,一国之君,越礼而为,多半是试探之意,信中又未言明,到底是北燕宗室嫁来我大梁,还是咱们的宗室小姐们嫁到北燕,是以多半是投石问路之举,穆绍普素来惯用此术,陛下不必心忧,此时欲进欲退,皆是在我大梁而不在他北燕。”
袁天城说着,将北燕皇帝穆绍普的信递回给梁帝,这熟悉的笔迹,自己也已经是多年未见了。
“那先生以为,此事该如何回应呢?”梁帝直奔主题地问道。
袁天城并没有急着回答,而是看了看烨轩,又看了看梁帝,他自然知道,此时梁帝考虑的已经是南梁后世的政局,而并非只顾当下。
“臣不敢妄言,臣只知道,无论如何回应,无论最终选哪条路,这各中的变局皆不在少数,臣的职责,便是无论变局为何,臣当鞠躬尽瘁,为陛下扫清门前孽雪,驱散前路妖风。”
袁天城这话说的极漂亮,南梁国策,到底想东想西,他从不置喙,这是皇帝该决定的事,但这一番话,却也给了梁帝一颗定心丸,无论他选哪条路,袁天城都会成为他的最大支持者,梁帝并非毫无定见之君,是以为臣者做到袁天城这个份儿上,倒真是通透至极的为臣之道了。
“父皇,儿子还是觉得不可。”烨轩迎上梁帝看向自己的眼神,坚定地回答道。
“你倒是执拗,朕不是昨晚叫你回去好生想想了吗,怎么?想了一夜还是不可吗?”梁帝这次看着烨轩的眼神突然变得严肃而沉重了起来。
“是,儿子为父皇千秋盛名计,也为我大梁臣僚荣辱计,觉得万万不可行此策。”烨轩如实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你是太子,可你偏偏不为天下生民计。”
烨轩也不明白父皇为何冒出这样一番话,如今大梁国力鼎盛,就算挥师北上都可与北燕一搏,为何自己不同意联姻便是不顾惜百姓了?
袁天城见父子二人冷在当场,连忙开口调和道:“陛下,无论如何,臣到是觉得,此事不急着给北燕明确的回应,他们若是真有这个心思,必回诉诸于国书,姑且待之。至于这封私信么,只回些寻常问安的话即可。”
梁帝点了点头,看着烨轩,又摇了摇头,一场晚宴,便在这种略微的尴尬的气氛中结束了。烨轩不知道,为什么父亲在这几年来看自己的眼神都变了,可袁天城却知道,南梁的国运,随着梁帝的日渐老迈,也慢慢地要走到夕阳残烛的光景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