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老夫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九十五章 天时有变,穿越之海权时代,半老夫子,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康熙的话直指以土地征税的核心,那就是这样的征税动了士绅的利益,单独对付任何一个文臣都很容易,可是要对付读书人这个群体,引起的反噬足以掀翻满清在中原的统治。
尽管康熙说的话很难听,殿内的文官虽然不敢出声,但是心里却不以为然,没有人会相信康熙敢真的敢推行这样的政策。
如果康熙敢推行这样的政策,文官们相信有大半的士绅会倒向吴军,原本维持的脆弱平衡,很快就会被打破。
文官怎么想的康熙当然清楚,这些人就是有恃无恐,觉得朝廷拿他们现在没办法,不过康熙可不是头脑简单的崇祯,是绝对的高智商权谋大师,怎么可能会放过这些人。
看着不敢说话的群臣,康熙冷笑道:“哼!哼!哼!别以为我大清亡了你们还能在吴三桂那个老东西那里继续荣华富贵。
朕不妨告诉你们一些朕的心里话吧,若不是郑经手下留情,我大清已经亡国了,郑经留着我大清到底想干什么朕不知道,不过朕却知道,这天下早晚都是郑氏的。
朕可以大胆预测一番,我大清或者吴三桂有一家亡了,郑氏肯定会立刻席卷天下。你们可知道郑氏行的是什么政策吗?”
康熙说完这段话,冷眼看向群臣,一直负责对外细作之事的十三衙门裁撤之后,细作之事便交由内务府负责,内务府的领侍卫内大臣是康熙的舅舅佟国维。
佟国维知道这时候该自己说话了,他整整衣袖出班一甩马蹄袖跪倒在地道:“皇上!内务府这些年没少向郑经的地盘安排细作,有大半的细作都石沉大海,不知所终,还是有不少的细作传回来不少有用的信息。
郑氏在东番岛施行所有百姓儿童都读书的政策,不论男童还是女童,只要年满八岁就必须进学堂读书。而且要连续读六年,这六年里,所有儿童读书的花费都由郑氏官府负责,每年光是花在稚童身上的钱粮就是非常庞大的数字。”
“郑氏海寇愿意教化万民,让百姓明理,这不是好事吗?”
“好事?诸位要是知道他们的学堂教的是什么,诸位就不觉得是好事了!”
“难道他们教的不是经史子集吗?”陈廷敬适时做了一回捧哏。
“经史子集不能说不学,不过只占孩童学习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时间都用来教孩子学习杂学,天文地理、数术几何包罗万象,这些孩子在学堂学习六年之后会进行一次统一的考试。
考试的标准非常的严苛,大部分的孩子都会被淘汰,然后各自选择自己愿意从事的事情,无论是务农还是做工、经商都可以,这些孩子都可以自由选择。
当然这些孩子还承担不了成丁的差事,大多是以学徒的形式,跟在师傅身边学徒。等到出徒之后就可以开始挣钱养家,这些从学堂里出来的孩子,各个工坊、商铺都抢着要,因为这些读了书的孩子灵醒。
而小部分被选中的孩子则会进入更高级的学堂学习更深奥的学问,这些孩子会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被分配到各个岗位实习,这些学生大部分都会成为郑氏的底层官吏。
至于科举在郑氏已经取缔,读书人在郑氏那里估计连个教书的西席都难混上,郑氏一旦当国,就是儒生消亡之时。”
佟国维的话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些,不过却没有今天听到的全面,所有的文官都心生寒意,他们知道一旦郑氏得了天下,他们引以为傲的经史子集的能力就会成为摆设。
想要当官做人上人,那就要和那些普通黔首百姓一起站在同台竞争,而且还完全不占任何的优势,他们能够在科举中稳占前茅,是因为掌握了规则的制定,将传承了多少年的经验积累得到最大化利用。
不然怎么可能一个家族数代人,几乎代代都能出举人、进士,规则改了之后,他们的这些经验毫无用处,再想在考试中占据高位,那就要凭借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可以说士绅的儿子与农夫的儿子没有什么区别。
这让这些习惯了高高在上的读书人如何能够接受,朝堂上一片哗然,朝堂上很多人就像被施了法一般,纷纷赞同起了伊桑阿的建议。
两害相权取其轻,与以后恐怕连官都当不上相比,现在损失点儿银子又算的了什么?
朝臣风向的改变让康熙心中充满了厌恶,他想到了《太史公书》所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一个个满嘴的仁义道德,背地里全是利益的交换,在面对着郑氏的压力下,这个时候反倒是推行新政的最好时机。
虽然在大清当官要剃发易服做奴才,可是回到家依然还是能够坐享富贵,至于被朝廷收走的银子,大不了增加地租,让佃户承担的损失。
想要实现以田征税的新政,首先要做的就是清丈天下的土地,重新厘定黄册,让朝廷清楚天下的土地有几何?每个户贴之下有多少土地,以后征收赋税就按照新的黄册进行征收。
这是一个大工程,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实现的,丁税与田赋合并一亩地征收多少合适,各地征收赋税时加收的火耗如何改变,这需要反复进行核算,才能保证各方的利益,让黔首能够接受,让官员得到好处,让朝廷的税赋增加。
就在满清上下达成了一致,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备新政的时候,满清与华夏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吴三桂死了。
华夏兴武五年,满清康熙十九年,吴周昭武三年。
吴三桂病死于岳州,吴三桂的死意味着一个势力消亡的开始,吴军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替代吴三桂的威望。
尽管这一时空,吴三桂晚死了两年,依然没有将接班人培养起来。孙子吴世藩不过是个十几岁的毛孩子,根本撑不起吴周的大局。
吴周的权力落在了郭壮图、胡国柱、夏国相等吴三桂的几个女婿的手里,其中郭壮图还是吴世藩的岳父。这样的政治结构按理说还算稳定,并不会因为吴三桂死亡而分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