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老夫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七十章 外东北攻略(四),穿越之海权时代,半老夫子,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巴海哪里知道这样的滑膛火铳,在华夏根本就是淘汰的产品,这样做工精致的手铳就是藩府批给各个高级将领用做馈赠的礼物的礼物枪。
正是周全斌的刻意拉近与巴海的私人关系,使得华夏军队几年内在外东北的行动没有受到满清的任何掣肘。
在对待罗刹人的时候,满清与华夏难得的同仇敌忾。
外东北漫长的冬天终于过去,在海面上的冰雪开始融化的时候,第一舰队调任旅顺守备长官的谢凤山率领第二分舰队搭载着补给物资,以及第三批次的移民抵达海参崴。
第二分舰队长官谢凤山与周全斌并不熟悉,这位依靠海军技术起家的军事长官看起来不像一个军官,更像是读书人。
周全斌本就对海军没有什么好感,再看到谢凤山这样的白面书生一般的海军将领,更是不待见,只是跟谢凤山打了个照面便推脱自己还有公务走了。
谢凤山一头雾水,自己没得罪这个陆军的军头吧,怎么上来就给自己甩脸子,陆军马夫真的是不可理喻。
不过大家属于不同的单位,并没有隶属关系,谢凤山也犯不着热脸贴上冷屁股。
在海参崴卸下一半的移民,留下一半的船只装载一个冬天海参崴积攒的山货,另一半的舰队继续北上直抵庙街将剩下的移民放到庙街垦殖。
庙街的气候要比海参崴残酷的多,无法进行垦殖耕种,移民们留在这里目的是为了给海军建设造船厂。
庙街周围有数不清的原始森林,内河船只也不需要非常坚硬的木材,附近的树木完全可以满足内河船只的需要。
在安顿好移民在出海口附近伐木建设营地,储备木材为建设造船厂做准备。大型船只无法进入内河探险,谢凤山特意调过来十几艘桨帆船进入黑龙江,逆着河流上溯。
黑龙江下游主河道大体上是以南流向的北的方向,因此谢凤山所率领的探险队沿着黑龙江一路向南航行。
沿途到处都是原始森林,偶尔能够在河道两岸看到一些木房子,这些原始部落的百姓普遍以渔猎为生。
谢凤山吩咐手下的书记员做好沿途的地理环境标记,连续航行了半个月的时间,探险船队在乌苏里江与黑龙江的交汇处与陆军的探险队伍相遇。
这个三岔口的地方,当地的赫哲人部落称其为伯力,由于这里是河流交汇之地,河道错综复杂,到处都是湿地沼泽,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滑入沼泽再也无法上来。
周全斌是刻意在这里等候谢凤山,不管他愿不愿意都必须要与海军合作,谁让陆军没有船只,也不会操船呢?
不管是否看不顺眼,双方还是合营到一处,谢凤山做为下官主动向周全斌打招呼道:“周大帅!这么巧!竟然在这里相遇了。”
“本帅是在这里刻意等候你们,你们的速度也太慢了,本帅已经到了好几天了。”
听到周全斌的话里有认为他们行动迟缓的意思,谢凤山也不生气,笑着解释道:“海军毕竟是第一次进入黑龙江,对于航道并不熟悉,需要不停的试探河道的深度,做好河道的水文记录。
因此速度不会太快,周大帅若是嫌弃我们慢,可以自己找几艘船向上游探索。”
周全斌挑刺的话,被谢凤山不软不硬的一句话挡了回去,顺便还挖苦了一句陆军不会驾船。既然在这里等着海军搭载,有求于海军,那就应该对海军客气点儿。
十几艘桨帆船的搭载能力没有多少,最多能够搭载一个营的士兵,以及全部的武器装备。周全斌并没有随船继续沿江探索,而是在伯力建设华夏新的移民点,周全斌打算将这里建设成为向鲜卑利亚探索的前进基地。
因此周全斌希望海军将内河造船厂挪到伯力,庙街太靠北了,那里的气候太严酷,并不适合耕种,华夏百姓最擅长的是耕种,不适合耕种的地区应该留给游牧的部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