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历史的岔路口
貌恭而心不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章 历史的岔路口,我撞破了皇帝的女儿身,貌恭而心不服,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嘭地一声,小皇帝直接拍案而起,一双杏眼瞪地浑圆;她没想到眼前这个受自己大恩的人,居然敢不顾尊卑地火上浇油。
李云棠面无惧色地向前迈了一步,双肘一撑靠在御案之上,口中语气也是不卑不亢“皇爷听我讲完,若是觉得说地没有道理,再处置也不迟。”
勉强压下了火气的小皇帝坐回龙椅之上,她打定了注意,任凭这假太监舌灿莲花也要赏他一顿廷杖,以惩戒其不敬之罪。
李云棠则没想那么多,看到皇帝首肯便娓娓道来:
“永历元年,张献忠与孙可望一同战死于西充凤凰山,太祖皇帝带着西军主力退入云贵;经营数载之后,为汉家存亡计,奉迎南明的朱由榔为主,联明抗虏。
皇爷可知道,那永历君臣是如何‘报答’太祖的?”
“朕当然晓得,”小皇帝没好气地剜了御案前那张俊脸一眼,鼻中轻哼一声才做回复,“那朱由榔封太祖为汉王,有何不妥么?”
“自然是极为不妥,”李云棠回话时中气十足,语气中隐隐有些愤怒,“封为汉王便是故意折辱我朝太祖皇帝。”
“荒唐!”小皇帝直接被气笑了,“那云滇之地至今还有为太祖皇帝立的汉王庙呢,照你这么说,当时受太祖恩泽的云滇俚民也都嫌恶太祖?”
李云棠努力不去想南明君臣令人智熄的操作,将思绪拉回到辩论上来:
“且不说是太祖得封汉王在前,汉王庙修建在后;就说那云滇俚民口中的汉王,意思是汉人之王,永历赐爵怎么会用这层意思?
那个只会跑的朝廷,实则别有用心!”
小皇帝不明所以,直勾勾地盯着李云棠,正等着他接下来的解释,可却被突然反问:
“皇爷可知,前明还有另一位汉王?”
她对前明史料涉猎不多,略做思考后摇了摇头,李云棠的声音则又再次响起:
“那位汉王名叫朱高煦,乃是明成祖朱棣嫡次子,明宣宗朱瞻基之叔。他在宣宗继位之初便起兵造反;旋即被平定,身死藩除。”
话到此处,李云棠停了下来,但小皇帝并不迂讷,已经听出了弦外之音:
那么多王爵不选,偏偏择了一个因造反除藩的汉王之爵,这不就是明摆着说自家太祖皇帝出身西军贼寇,无论对明廷做了什么贡献,都抹不掉那造反流贼的烙印么!
“主动奉迎南明朝廷的太祖被其以汉王之爵暗讽,的确跟懿安太后给朕起名李彧有相似之处。”小皇帝纵使不太情愿,嘴上也不得不承认李云棠说得在理。
进而她想到:自己如果有太祖那样绝对优势的兵力,恐怕会直接挥师东进,“杀到肇庆,夺了鸟位”罢……
“那皇爷说说看,太祖是怎么做得?”
皇帝被李云棠一句话断了思路,听得问询的她未做思索便脱口而答:
“太祖安然接受了汉王爵位,借永历的影响力拉拢同为义军的忠贞营、压服云贵地区对施行营庄制不满的士绅,整合了西南抗清的诸股势力……”
“如此,方才有了永历六年的川桂湖赣大反攻!”
李云棠陡然将声音抬高了八调,从皇帝处接过话茬,并续说了下去:
“逼死孔有德,兼取湘桂,阵斩尼堪,得复鄂赣!
在蜀地势如破竹的刘文秀亦用围三阙一之法,逼地吴三桂弃保宁归汉中,四川全境也终于光复。
就连海上的张煌言以及郑氏,也趁此良机各襄义举,将江南和闽粤搅得天翻地覆。”
李云棠越说越激动,绕开御案走到皇帝身前,双手抓在天子双肩绣着的日月上,神色激昂,口中因说话产生的热气更是都笼到了皇帝的脸上:
“两蹶名王,一匡天下,驱除东虏,济世安民!
凭此恢复汉家社稷的不世之功,汉王于士庶官民拥戴下接受了那朱由榔的禅位,成了开创我大汉一百五十年基业的太祖武皇帝!
如今,世人只知汉王恢复了汉家道统,乃是顶天立地的英雄,而那个想要篡夺自家侄儿皇位的逆贼,早就被尘封在了落灰的史籍之中;皇爷博闻强记尚不知有此人,难道不就是对这点最好的印证么?”
“那怎么能相提并论!”小皇帝虽然听地不时颔首,但并不完全买账,“明明那个什么朱高煦本来就没甚名气!”
“皇爷,终明一朝,朱高煦不说是家喻户晓,也能算得上官绅皆有耳闻;正是因为太祖英名足蔽日月,才显得他籍籍无名。”眼看天子将要词穷,李云棠嘴上乘胜追击,“皇爷怎么能将因果倒置呢?”
小皇帝一时语塞,沉默了半晌方才开口:
“时势造英雄,明季丧乱,太祖才可大有作为;如今四海升平,朕就是能将祖宗的基业守成,身后之名也未必能盖得过那工诗属文、晓悟音律的亡国之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