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欣若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三十八章水师灭李鸿章痛哭 忆往事清…,红鸾记,心欣若舞,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
李鸿章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其表功,说"邓世昌、刘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没者也"。
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万两以示抚恤。
邓家用此款在原籍广东番禺为邓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邓氏宗祠。
而丁汝昌死后,手下军官牛昶昞盗用他的名义,与日方签订了《威海降约》。威海港里,李鸿章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至此全军覆没。
此后,清政府内的清流党、顽固党人交相攻击,光绪帝下旨"籍没家产",不许下葬。
丁汝昌的子孙辈,被迫流落异乡。
直至宣统二年(年),经载洵及萨镇冰等人力争,清廷为丁汝昌平反昭雪。
丁汝昌战后长期背负罪责,至今仍争议不断,有很多不实之辞应当加以澄清。指责丁汝昌的不实之辞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说丁汝昌能力不强、指挥无方。
这主要是指他不懂海军专业,领导管理能力不强,造成舰队管理不善。
另外,有人认为丁汝昌担任北洋舰队提督,完全是李鸿章"任人唯亲"的结果。
诚然,丁汝昌出身淮军,并非海军,专业知识不及留洋培训将领。
但北洋舰队的重要性决定了提督一职在李鸿章心中的分量,他不可能不用自己人,也不可能不用"能人",不用自己人不足以控制这支舰队,不用能人不足以驾驭这支舰队。
与北洋舰队科班出身将领相比,丁汝昌是资历最深、作战经验最丰富、战功最多的将领。
行内人都知道,创建一支新军与接手一支老部队完全不是一回事,作为统领舰队的提督,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使舰队成军,并投入作战,其责任、压力和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
实际上,丁汝昌很早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一直在努力学习近代海军知识。
从他留下的大量亲笔文件可以看出,他海军专业术语熟练,表达准确,相当熟悉舰队业务,具体到上午操炮、下午操枪、逐日轮流打靶的训练安排,甚至舰船修理旧洞的数量他都亲自抓落实。
某次,运抵军中的煤炭短少吨,丁汝昌硬是次追讨,直至补齐,从中可以看出丁汝昌对舰队建设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二说丁汝昌"怯战",消极保船,贻误战机。这一指责实际上是朝廷大员推卸责任、寻找战败替罪羊之举。
甲午战争中,丁汝昌几乎参加了北洋舰队除丰岛海战外所有的战斗和重大行动,黄海海战中,他负伤后还不肯进舱,仍坐在甲板上激励将士。
而在抗敌过程中,丁汝昌时常遭受无端指责及处分。
他有许多机会推诿卸责脱离战场,但他从未这样做,有些甚至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顶着来自朝廷的问罪、处分和言官们如潮的声讨、谩骂,抱定必死决心,忍辱负重坚守指挥岗位,直至自杀殉国。
丁汝昌在指挥上深受李鸿章"保船制敌"消极防御方针的束缚,但他仅是这一方针的执行者。
将"怯战"、消极保船和贻误战机的帽子扣在他头上,显然有失公正。
三说丁汝昌是主要的投降派,是失败的祸首。
这是当时光绪帝和一些朝臣为推卸战败责任对丁汝昌的指责,什么丁汝昌"一贯畏怯避战","旅顺危急,率兵舰望风先逃"等,
有人提出他是"先降后死",称他自杀不是"以死报国",而是自知罪责重大,以死卸责,以免家族遭到诛罚。
在舰队陷入绝境之际,日军将劝降书送至丁汝昌手中,威逼利诱他投降,丁汝昌斩钉截铁表示"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臣职!"
在威海保卫战中,丁汝昌以北洋舰队残余兵力多次击退优势日军的猛烈进攻。
"定远"遭袭时,他正在舰上与诸将议事"靖远"中弹时,丁汝昌正在舰上督战,并意欲随舰俱沉。
仅用"以死卸责,以免家族遭到诛罚"来解释原因,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无可否认的,丁汝昌和邓世昌以及刘步蟾都是此次战役中的民族英雄,即便是在北洋水师处于前面备述的种种困难和不足当中,他们也无惧敌军,英勇奋战至最后一刻,而那些临阵脱逃的,事后骂娘的,守着姨娘抽大烟的清廷败类们,有什么资格对战死沙场的英雄们指指点点!
甲午海战后,李鸿章多年的心血付之一炬,他的心痛是可想而知的。
对于北洋水师的感情,没有任何一个人,包括慈禧皇太后和光绪皇帝,可以与他相比,对于牺牲的将士们,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比他更为心痛的,然而倍屈辱的还不是这次战争的失败,而是失败后的算总账!
没有人知道,当他得知水师和炮台全军覆灭后他是如何的心痛,没有人知道,当他得知这些将领们牺牲的细节时他是如何痛哭的!
朝廷中的清流一派虽已下台,却在暗自看他的笑话,议和的一方早已准备好了材料,等待他去受辱,而主战的一方早已拍案惊起,将他骂了个痛快!
<sript><sript>
<sript><sript>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