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剪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十五章 粮商斗法,荒村往事,石头剪布,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sript><sript>
永丰粮行门口有个长长的柜台。伙计们五更天(大约在凌晨四点)便起床。第一件活就是把柜台打扫得一尘不染,再搬出五个直径一米多的簸篮。然后从仓中把小麦、糜子、谷子、玉米、黄豆背出来,装入大簸篮。粮食要装到什么程度?堆成尖尖的圆锥体。这是粮行的招牌。
天麻麻亮时,客商们就来了。他们一看见簸篮中堆积如山的粮食,自然对粮行的印象极好。这边相公们在谈粮食价格,那边伙计们忙碌着。谈妥后,就开始装粮了。这是个体力活。粮行内讲究,唱清点清,就是要把装的粮食斗数,当着客人面数清楚,这不能含糊。也是粮行经营风格的展现。
在晨光微熹中,忙碌的人群,点数的声音,构成了一幅民国年间独特的风景画。
“斗行”是那时粮行的别称,因为粮食交易主要工具是斗,故而也叫粮行为斗行。民国时期各地的斗规格大小不一样,关中地区一石等于四百斤,等于十斗,即一斗是四十斤。
之前讲过,之所以永丰粮行生意兴隆,也与长军的两个经营策略有绝大关系。一个便是“尖商”,即给客人把斗刮平后,另给加一个尖,让顾客能明显感受到自己占了利,这是其一。
还有一个秘不可宣的绝招,就是长军冥思苦想琢磨出来的。粮行开业前夕,他对请来做秤的师傅说“你做的秤,要是能将一斤一两麦子称成一斤,除工钱外,我再赏你两个大洋。但要对所有的人保密。”做秤的人点头称是,并按长军的吩咐做了秤,多领了两个大洋,高高兴兴的走了。
从此,长军用这杆“特制”的秤做生意,生意越做越红火,同行一天卖两石麦子都还吃力,而长军一天至少能卖五石。店里忙不过来,只好再请帮工。顾客在永丰粮行买的粮食永远都是只多不少,渐渐地,永丰粮行的生意越做越大。
长军的做法看似“傻帽”,实则精明。粮食属于大宗商品,他的“经营诀窍”就是薄利多销,以诚待客,让顾客永远得到实惠。
德国著名经济学家奥伯里说过一句话“企业是否兴旺,不是看它的日销售量;而是看它的年销售量;不是看它每日接待顾客的多少,而是看它拥有的回头客有多少。”这句话深刻地阐明了经营者只有靠诚实守信、货真价实、降价让利来赢得众多的回头客,永保客源不断,才能达到薄利多销、赚取高利润之目的。而如果信奉“无商不奸”的信条,靠以次充好、短斤少两、掺杂使假等不光彩的手段去赚昧心钱,经商的路一定走不远。因为“大众最聪明,也是最公正的”。
“愚者赚今天,智者赚明天”。只有诚心对客,才能生意兴旺,财源滚滚,长军深谙经商之道。
由于长军经营有道,顾客盈门,这倒使其他的同行,特别的眼红。特别是斜对面的粮行裕盛行老板戴有财,记恨长军跟自己抢生意,便经常派人到长军店里滋事,故意辱骂,往门前泼脏水。长军呵呵一笑,并不理会。
关中是陕西的白菜芯,粮食主产区,而三水县又是关中的产粮大县。但是北方干旱,唯独不产大米,所以大米的价格较贵,一石八个银元,而小麦一石四个银元。
裕盛行则从南方进购大米,平日主要以大米和小麦售卖为主,大米价贵所以别家粮行基夲上都不采购大米。唯有长军悄悄订购了一批大米准备出售。但长军并不在柜台上摆放,只在店里的角落堆放,并悄悄放出话去。俗话说同行是冤家,戴有财得知长军进购了大米,更加生气。
隔日一大早,裕盛行的店门口竖起一块牌子,上书“大米一石八个银元”。
长军命人也写一牌子放在店门外,上书“大米一石七个半银元”。
第二天早上,裕盛行店门口的牌子上又写“大米一石七个银元”。
长军又命人在牌子上书写“大米一石六个半银元”。
当时大米的行情就是成本价一石七个银元,低于七个银元就是亏本销售。可是戴有财心想这小子是要和我死杠,我就是为了争这一口气,亏本赚呦喝,就硬撑着不低头。
第三天早上,裕盛行的店门口牌子上又写“大米一石六个银元”。
长军命人在牌子上书写“大米一石五个半银元”。
第四天早上,裕盛行牌子上又写“大米一石五个银元”。
长军不再斗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