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见春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48章:朱棣的醒悟,大明皇长孙,执笔见春秋,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父皇在朝堂上,可是多次说过,自己类他。</p>
这也是朱棣最为得意的事情。</p>
天空一片白茫茫,雪花缓缓落下,渐入湖面,融入水中。</p>
朱棣突然有些出神的看着这一幕,脑子里出现一句话:</p>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p>
朱棣是读过书的,虽然大部分都还给了先生。</p>
但这句话,就像是突然从脑海里跳出来一般。</p>
这一刻的朱棣,突然就跟醍醐灌顶般醒悟过来。</p>
“既然我争不过他,那为什么要争呢,就像这雪花与水,融入一起,自争不过,那就投效,本就是大兄长子,本王投效也是理所应当。”</p>
“如朱棡那厮,现在背靠朱英,可谓是顺风顺水,想干些什么事情,都能取得同意,反观本王,做什么事情,几乎都步履薄冰,一旦不慎被抓住把柄,便极有可能是深渊。”</p>
“若是现在去了倭国也好,但即便在倭国,也不见得朱英无法干预,他那群英商会,海外贸易甚多,若是真打下倭国,那白银进出,只怕将通过他手。”</p>
仔细想来,朱英这般轻松就定下倭国藩地,这其中,肯定有所计较,以朱英的性子,从不做亏本的买卖。</p>
这么一想,朱棣大概就清楚了,这划分倭国的关键。</p>
那令人垂涎的白银矿上,肯定早就有了计划,说不定当时候划分地界,便是以那白银之地为中间点。</p>
三王共同纷争,谁也无法独占。</p>
朱棣虽然觉得自己在统军这块不弱于人,可朱棡也不是好惹的,更何况还有七弟,齐王朱榑。</p>
七弟朱榑,就藩青州,出镇开平,防御胡人。</p>
北平临近开平,开平,即后世唐山所在。</p>
在多方征伐塞外的时候,朱榑也是有所参与,虽行事暴虐,但在战事上,多有斩获,屡立功劳。</p>
一方还可压制,两方若是相加,朱棣就有些把控不住了。</p>
无须多想,以朱英之手段,必然会远方布局,以两王压制自身,以夺白银,回馈大明。</p>
“看来,必须要想个办法,跟朱英把关系搞好。”</p>
思索间,朱棣看到后院门墙,顿时就有了想法。</p>
长子跟朱英的关系,可是很好的。</p>
........</p>
后宫中。</p>
“仪华,让我好生看看,这都多少年没见你了,在北平那地方,过得可还好呢。”</p>
宁妃拉着徐仪华的手,慈祥的问道。</p>
徐仪华小时候,就一直在皇宫里生活。</p>
当初是马皇后带着,宁妃自然也是非常熟悉。</p>
那个时候,大明还没有开始创立,朱元璋并不算最强最大的实力,陈友谅和张士诚还在。</p>
那一年,徐仪华刚刚出生。</p>
徐达再婚的妻子,是谢再兴次女,朱文正妻妹。由朱元璋做主,为徐达所娶。</p>
那个时候,所有大惊妻子儿女,都是跟着马皇后在一起生活,其中自然也包括宁妃。</p>
徐仪华从小就聪明伶俐,很得大家的喜欢。</p>
直到洪武九年,册封为燕王妃后,这才搬出皇宫。</p>
追随朱棣去了凤阳,而后便就一直生活在北平。</p>
看着徐仪华,宁妃极为感叹。</p>
“娘娘,仪华一切安好,让娘娘牵挂了。”徐仪华轻声回道。</p>
屋内炭火旺盛,外面风雪漫天。</p>
看着窗外,宁妃开始念叨起从前往事。</p>
徐仪华就这么安静的坐在宁妃身边,认真的倾听着。</p>
不知多久,宁妃这才缓过神来。</p>
“你看看我,年纪大了,总是喜欢回忆从前,你可不要觉得我啰嗦。”</p>
徐仪华道:“娘娘哪里话,仪华正是喜欢听这些,这一眨眼,便是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物是人非,便是...便是....”</p>
说到这里,徐仪华忍不住有些哽咽起来。</p>
小时候,徐仪华生母谢氏死得早,因为生性狂妄善妒,言行失礼,被朱元璋下令杖毙。</p>
这其中跟得罪马皇后,也有一些关联。</p>
所以在很小的时候,徐仪华便就是马皇后带大。</p>
---</p>
ps:一壶茶,一包烟,一个章节想一天。</p>
今天真的是卡死我了,怎么写怎么都感觉不对味。</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