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料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九十一章 乌云乍变秋意凉,我是赵括,人在长平,山中料石,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不得不说,最后这一段相必李牧是用了心的。比如,这个“忽”字就用得很好,你看咱是偶然得到的,别人送上门的,绝对不是咱到处搜刮搞来的。
入朝的作战动机是啥?是为王取地!王上不是说了吗,东胡并箕子之地合为辽东郡,&bsp&bsp这郡都设立了,不能让它只有半块。咱可不是那名不副实的人啊!
至于人参什么的,我真的真的只是顺便去看看有没有!有当然最好了撒!
另外兵力部署啥的,咱也安排得妥妥当当,刚刚收的马仔就是咱此次征伐的排头兵,即便有所损失,也应该不会伤到赵国的大军。
而且因为扩军了的缘故,&bsp&bsp北地还有三万精锐,&bsp&bsp可保北郡及辽东无忧。
可以说,方方面面,无论面子还是里子,李牧都为赵括想到了,也找好了完美的台阶。
除了点赞之外,李牧表示你还想怎的?
当然了,明眼人一看就都明白的。李牧这是给赵括取人参去了。
看来军中还是不相信自己的身体无恙,至少在军队高层还是在为自己的身体担忧着。
赵括一时间有点儿不知是该发怒呢还是该高兴。
高兴的是军队一直的团结不是作伪,而是真实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以自己马首是瞻。
而愤怒的呢,则是李牧又在自作主张!
赵括有些后悔自己没能将自己的身体情况跟军队的高层再告知的详细一些,或许如此,李牧便不会有此不告而战之举。
若是这六万大军没有东向朝鲜,自己就可以从北郡撤下来至少五万大军!
三万胡骑,两万赵骑,这五万骑兵丢到上党郡,进可以趁着秦军攻伐河内之地,在河东乃至渡过黄河在河西之地,&bsp&bsp给秦国狠狠地来上一下,&bsp&bsp退可以从容守护上党,静待秦魏两国打生打死。
一句话,有这五万生力军,则掌握的战场的主动权,再不必烦恼秦军的进攻方向是否如自己所想的攻河内而取魏地。
可是现在呢?
李牧以他名将的风姿,在远短于自己设想的时间里,以远小于自己预估的代价取得了东胡大战的胜利;
但这唾手可得的战场主动,又因为李牧名将的自作主张给丢了!
如今别说调回北郡的大军了,甚至,只有三万大军的北郡,还要小心翼翼的防御燕军的反扑。
可是,赵括能说什么呢?
斥责李牧?惩戒李牧?
别闹了,李牧才给赵国打下一郡之地,而且是灭了赵国人人深恶痛绝的胡人!仅这一点,自己就不可能在此时斥责、惩戒于他。
否则,自己与被刺的先王何异?贤王与昏王之间的差距,往往就在是否能忍一时之气上!显然,赵括不会给反对他的人留有任何的可能。
更何况,李牧无令调兵出征是为了啥?还不是为了给自己找人参,给自己治病,一片拳拳心意,怎忍心斥责、惩戒!如此忠心的将领还被斥责、惩戒,还有人敢忠于自己吗?
最为关键的是,李牧已经在攻伐朝鲜的路上了,自己便是想要斥责、惩戒于他,也得等打完战再说!而这场战,以李牧之能,即便是有山川之阻,恐怕也终将以胜利告终。
那么,再灭一国,携大胜而归的李牧
哎,当了王才知道,有些时候,并不是自己想要“狡兔死,走狗烹”的,而是那狗有的时候也太讨厌了。
当然,好在本身赵括便是大家认可的名将,所以聊还是要跟李牧聊聊的,明面上的赏赐不能替代私底下的教训,但这些都是后话了。
赵括稍稍平和了下情绪,微微叹了口气,对着平原君说道“准李牧所请,并令其余诸郡大肆收拢流民,并做好迁徙之准备!”
“诺!”平原君在一旁应诺道,作为首辅的他自然知道如今的赵国处处缺兵,但对于李牧的做法,他还是举双手赞成的。毕竟王的健康乃是国本也,那是压倒一切的大事儿。
想到国本之处,伊妃、赵姬等人入宫也有段时日了,怎还没有什么“好消息”传出来?
据说我王独宠伊妃,这段时间才想起来赵姬?这可不行!不仅独宠不行,才两个嫔妃也不行啊!
这个可是真正的大事儿,回头可得找我那老姐姐说道说道。
没有意识到平原君已经神游天外的赵括,随即拿起了最后的一封信简。
“希望此中会是好消息吧!”被李牧搞得心情有些七上八下的赵括默默祈祷着。随即,也将信简交给了赵忠。
赵忠双手接过并展开,上眼一瞧,信简内容很短,相较于前面两封,仅有寥寥的几行而已。但其中信息却是十分重要而紧急。
“臣,田单,问我王安。
查,秦军自秋收后,聚集与函谷关内,以至十万之巨,近日更有斥候不断出函谷而东,恐秦军出兵在即。河东、河西之地,暂无异常,更无兵马之调动。特呈我王知之。
另,我上党屯田之军已于日前完成秋收事宜,所获粮草颇丰,足以十万大军一年之用。目前屯田军已恢复训练,正日夜操练,以待出战!不出十日,可尽复其战力矣!
臣,田单,在拜顿首。”
话音落,赵括刚刚被弄得有些忐忑的心绪终于安宁了下来。
聚兵于函谷,斥候出函谷而东,此二者无不表明秦军这是要攻伐河内了。
原因很简单,若是要攻河东,则其函谷之兵需先入河内再攻河东,如此必为魏军所阻,其与攻河内则无异矣。
其二绕开河内,则大军需在黄河处绕一个大弯,再经秦军自己所占之河东半郡东度汾水而再攻赵之河东。
后者,不仅耗费时日颇多,更是易为我军发现从而实现半渡而击,则秦军必损失惨重。远不及自河西、过河东而攻赵来得隐蔽、有效。
当然,依然不能排除秦军函谷之军乃是疑兵的可能。
以秦军之疯狂,很可能跟着自己有样学样,用十万民壮顶替十万精锐在函谷露头,已达到麻痹自己的目的。
而真正的大军隐藏在河西,再昼伏夜出,缓缓而又秘密地调动至河东,从而趁着我军毫无防备之际,一举而攻下河东,进逼上党!从而占据战场的绝对主动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