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料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五十四章 行霸道,又何妨,我是赵括,人在长平,山中料石,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sript><sript>
赵括答道“此虽有惧民之用,却得不偿失也。因小过而遭肉刑,再因此而变为巨恶,此非刑之用也!诸如赵禹等罪魁祸首,及其嫡系子孙人等,当然是立斩不饶;对于一些旁系子弟及景从未知其计划者,若依旧法而施以肉刑,则人或恶或废,而与国无益也。”
不待平原君继续反驳,赵括便接着说道“寡人之意,改肉刑为囚刑,刑期间可派诸矿山沟渠,开矿通渠。索其行动便利之资,而行急难危重之务。则既可惩治奸邪,又利于国家之建设,更添一分仁爱之心,可为长策矣。”
平原君捋了捋花白的胡须,作思考状,虽然心中也觉得赵括所言有理,却也不敢直接应承,毕竟若因此闹出乱子来
赵括也看出了平原君的顾虑,便对平原君说道“平原君不必忧虑,便以此次事件作为试点,若有可为则行推广,若不可,也于大局无碍。”
平原君闻言,这才缓缓地点了点头,说道“谨遵王命!”
“嗯!”赵括见平原君同意,随即变换脸色继续说道“对于景从或是不知情之人,寡人可网开一面,然对于元凶巨恶,平原君绝不可心慈手软!但凡知晓叛乱之事之人,无论事涉何人,一律一体斩决。君其知之”
平原君看着颇有些喜怒无常的赵括,心中除了感慨便是欣慰!当仁则仁,当狠则狠,方为王者,而王者一怒,需流血漂杵!
饭局在赵括的威势下为之一静。
思考良久,尽管不想大开杀戒,可是面对赵括先礼后兵的要求,平原君终究还是只能硬着头皮,应诺道“谨遵王命。”
赵括闻言,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转过身看下了有些无所事事的燕平君廉颇。
“燕平君今日辛苦了!多亏将军及时赶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也!此爵为将军护驾之功,将军饮甚!”赵括端起赵忠刚刚满上的酒爵,向着廉颇说道。
“微臣护驾来迟,我王不责怪微臣便好。况些许蟊贼,怎能伤及我王分毫。”廉颇咧开大嘴高兴的回应道。
言毕,两人双双将爵中美酒饮尽。
随即,赵括继续说道“老将军,刚刚从燕地赶回来,还未好好休息几日,便又让将军披挂上阵,此寡人之过也!寡人再敬将军操劳之苦也!军饮甚!”
说着再次端起已经被赵忠满上的酒爵,遥遥相敬。
廉颇赶忙再次直起身子,双手捧起酒杯,回道“为我王分忧,何谈辛劳之言!谢我王!”
言罢,满满一爵再入腹中。
不想赵括刚刚放下酒爵,便立即又说道“将军劳苦功高,自代地到三郡,又从三郡而至燕北,转战千里,护我大赵周全,增我大赵土地人口。寡人再敬老将军一爵!饮甚!
说着,赵括再饮一爵。
廉颇也丝毫不虚,端起酒爵说道“我王谬赞矣,微臣只不过是尾随我王而进,桩桩件件皆是我王之巧妙安排也,哪有什么大功!”
言毕,一爵温酒再入喉。
三爵毕,将老将军喝得美美的,赵括这才终于开始说起正事。
“老将军几日在家,想必已经将目前我大赵之军事舆图熟稔于心了吧?”赵括问道,颇有点老师临堂抽查的感觉。
好在廉颇自然是属于学神那一类。
闻听赵括的问话,廉颇一下子就精神了起来,仿佛刚刚三爵温酒只不过是润了润喉,他明白赵括这是要开始讲正事了。
“回禀我王,微臣已经大体了解了一番。”廉颇谦逊地回应道。
赵括闻言却不曾言语,反而一脸笑意地看着廉颇,仿佛在说这不是判断题而是问答题!
廉颇会意,这是要详细阐述啊!不过这怎会难倒自己呢!
随即一拱手对着赵括说道“回禀我王我大赵如今军力大致四分其一乃是邯郸城中,经过一系列之整编补充,大致兵力曰两万人,其中羽林卫一万两千余人,陷阵营三千余人,另有城防营约无五千人。”
赵括满意的点了点头,当然暗影卫的千余人,并不算实际的战力。
见赵括没有异议,廉颇随即继续说道“其二便是三郡之地,有田单将军所统领的六万精锐和郡守李义手下约五万屯田大军,总计约在十一万上下,只是不知冬日过后,征兵是否又有效果。”
“前日李义上书曰,冬日收拢流民无数,正月过后则其身强力壮者从军,其力稍弱者屯田,得甲兵数千,共计有兵约一十二万两千七百余人。”赵括点点头补充道,随后一举手示意廉颇继续。
“其三,代地我王以王樯为帅,加之其所率之两万五千余援军,目前共计有兵约十万人。”
“最后便是燕北之地,我军入燕之军者约八万人,经冬日之整补,加之任武所部,约亦有大军十万人,其中两万步卒、三千骑兵戍守蓟城,余者约八万人马皆随李牧入辽东剿灭东胡。”廉颇一口气将情况汇报完毕,昂着头看着赵括。像极了回答完问题后期待表扬的孩子。
对于优秀的学神,赵括当然要不吝赞美,随即对廉颇将军说道“廉老将军用心了!”
不过,对于学神的问题怎么会如此简单呢!
“以廉颇将军来看,四处兵马战力如何?如此布置可还合理?”赵括继续问道。
廉颇稍一思考,随即说道“禀我王,四处战力最强者当属燕北之军,集代地骑军精锐与长平大军精锐于一体,当为我军最强之矛。而最弱当是邯郸之军,无他,兵少耳。”
“至于三郡之兵与代地之兵?”廉颇顿了顿说道“代地本是我赵兵力最为精锐之处,然去岁抽调太过频繁,精锐十去六七,所补充之兵力也多为屯田之兵;而三郡之地,兵力虽众,然几乎半数为屯田之兵,幸有田单将军坐镇,故而两者战力当相去无几也。”
廉颇侃侃而谈,仔细地分析着各地驻军的战力,但对布置之事绝口不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